文化 史事留痕
500年前 这台机器把世界印在纸间
华夏经纬网   2021-04-12 14:42:05   
字号:

    500年前 这台机器把世界印在纸间

  大航海时代

  那时候,一个印刷作坊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而印刷工就像今天的IT风口人才般吃香,二者联合把奇妙的信息散播到全世界。1500年,欧洲有大概250个城市有印刷作坊,生产了3万种版本的书籍。读者每拿到一本书,甭管什么内容,都会津津有味从头读到尾,再拿给好友一起读。

  如今人人都盯着手机,吃饭看,上厕所看,上床还要看,一直看到手机砸在脸上。一天下来,跟家里人说不上几句话。

  其实500年前,书也是这样,一下泛滥成灾,人人痴迷。印刷的书籍就像今天的手机,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让人不知不觉,换了很多想法,也换了很多活法。因此,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机是世界上最有用的机器,比蒸汽机还要了不起。

  印刷机是欧洲人古登堡创造的,但也有人说,活字印刷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两者是什么关系?欧洲人为什么具备印刷书籍的潜力?

  没有书可能就没有环球航行了

  在印刷术发明前,也就是15世纪以前,不会有闲人想着“夜里读读书”。贵族家的日常娱乐就是讲故事、出谜语、组织游戏。贵族女性从小就要学习怎么玩,好把一大家子以及来访的客人逗得高高兴兴。又过了200年,贵族的夜间生活就变成了老爷太太各自捧一本书看。

  印刷术发明前,欧洲人九成是文盲,贵族里文盲也很多。因为中世纪的书籍太贵了,一本圣经要用1000张小羊皮制作。除了大部头的圣经,抄在书上的信息都很严肃,宗教内容居多,娱乐或日常实用信息几乎没有。

  而古登堡在1450年左右发明的印刷机,只用过去几十分之一到几百分之一的成本,就能造出一本书。因此这个技术迅速流传开。随之散播开的,还有五花八门的内容,其中最多的就是骑士冒险文学,还有神仙怪物传说。

  那时候,一个印刷作坊就像今天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而印刷工就像今天的IT风口人才般吃香,二者联合把奇妙的信息散播到全世界。1500年,欧洲有大概250个城市有印刷作坊,生产了3万种版本的书籍。读者每拿到一本书,甭管什么内容,都会津津有味从头读到尾,再拿给好友一起读。

  其中有一位年轻人,他最爱的书也是那时候最畅销的一本——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他在书的70多页上都写了笔记;他还喜欢读新出版的地理学著作,幻想着绕过地球去探险。这人就是哥伦布。

  达伽马、麦哲伦以及许多探险船长,还有他们率领的水手,也是在新出版的种种奇谈怪论、英雄伟业、爱情传说的诱惑和启发下,踏上了奔赴亚洲的征程。如果没有印刷机,他们可能还在贵夫人的客厅里做游戏呢。

  中国人发明的活字印刷并没有流传

  采用活字印刷不是个特别难想到的思路。5000年前,印度河文明中就有用不同凹凸字符组合在一起做印章的。

  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后来又发明了活字印刷;但世界通用的金属活字印刷,与中国没有关系。

  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茹莲将《梦溪笔谈》讲毕昇的一节译成法文后,世界开始承认,中国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

  清朝有个人试着复制了一下《梦溪笔谈》中记载的泥活字,虽然成功了,但是花费了好多年的时间,做出来的质量也不好。

  中国所用最多的活字是木活字。从宁夏一座塔中发现的西夏文佛经,被许多学者认为是12世纪的木活字印本。而发现于敦煌的近千枚回鹘文木活字,有研究者认为是12、13世纪之交制造的。从这些实物可以看出,中国率先使用了活字印刷术。到了明朝,木活字的使用还蛮多的。

  然而,由于中国匠人木头雕版技术成熟,速度很快,基本够用。所以活字印刷并没有流行开来,只有一些特殊用途,比如修家谱的匠人,会挑着已经印好的套路家谱,配上木头活字,下乡给人印刷。

  至于中国最早的金属活字,一般认为是元代的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被认为成书于1298年)中,提到的“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而中国现存的最早金属活字印本,是华燧在1490年印的《会通馆印正宋诸臣奏议》,这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汉字活字印本,这就比古登堡发明印刷机要晚了。

  朝鲜民族很自豪的一点,是它们发明了金属活字。巴黎图书馆有一本汉文书——高丽佛寺1377年印刷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被认为是金属活字印刷的。李朝1403年铸造了铜活字。学者认为,朝鲜曾经34次铸造过金属活字。

  除此以外,中国在宋元时代印刷纸币,也是用铜版。

  为什么欧洲金属活字一统世界

  如今大家用的技术,是从古登堡传下来的,亚洲的技术不再用了,这为什么呢?

  因为稳定耐用、印刷精美的金属活字印刷机,包括铅锑合金活字、模具、螺旋杆压印、油墨等,缺一不可。古登堡的贡献,是首次把多个领域的发明结合在了一起。

  先说铅字。用铅来制造活字特别合适,因为它不是太硬,不会损坏纸,又不太软,不会被压碎,并且很耐用。

  那时候欧洲人开采了很多银矿,由于银和铅经常共生,其比例往往达到1∶1000,所以作为副产品,铅是过剩的。铅有大量用途,欧洲金属匠人很熟悉它,经常批量制造铅物件儿。锑在当时也算常见,用它来硬化铅最合适。

  在小小的金属活字上打、冲、钻,还需要高质量的钢凿、钢针。古登堡生活的德国,是当时金属加工的中心。他本人又是金匠。所以把制模、冲压等技术融入了印刷机。

  再说螺旋杆压印,是欧洲的独门技术,最早用于榨橄榄油和葡萄汁;中世纪的时候,又用于纸张脱水和呢绒熨烫。古登堡将螺旋杆压印技术引入印刷机,使得印刷机劲儿又大,压得又平,更有利于印刷的自动化和高质量。

  而欧洲的油墨也不同于亚洲的水墨。它源自欧洲油画技术。比起水墨,油墨能更均匀地附着在金属表面。

  总之,1450年的古登堡综合了一些欧洲特有的技术,发明了现代印刷术。后来中国等国家接触到这种机器,一下子还难以复制,只能从欧洲进口。

  16世纪,欧洲人一边在海上探索世界,一边在书上探索世界。16世纪的英格兰,男性识字率从10%增加到25%,女性识字率从不到1%增加到10%。科学、宗教、艺术、档案……我们熟知的这个信息世界,都是拜印刷机所赐。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100年前,陈嘉庚在厦大奠基石下埋下了什么?
·“骑红马扛大刀”的门神是谁——抗战门神画的故事
·《文献中的百年党史》连载——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崇高的精神境界 独特的艺术魅力
·《满洲红旗》:东北劳苦群众的喉舌与灯塔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一份会议记录,见证伟人的历史传承
·当年草棚中是怎么办党校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
·布满弹孔的羊毛背心
·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郭钦光“以命醒民”,推动爱国新高潮
·揭秘故宫文物南迁往事:珍贵文物如何运输?
·革命与玫瑰——国家非遗桑植民歌见证的“血色浪漫”
·记录延安的永恒瞬间——三代珍藏一部老相机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