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红色百宝 奋斗百年|一份会议记录,见证伟人的历史传承
华夏经纬网   2021-03-23 16:05:16   
字号:

  新华社武汉3月23日电 题:一份会议记录,见证伟人的历史传承

  新华社记者 廖君、熊琦

  历史的时空交错之中,有着令人惊叹的巧合:一位伟人的重要论述,由另一位伟人记录,革命星星之火,在纸笔间传承不息。

  “保存在中央档案馆的原件,共20页、12800字。有9页复制件保存在武汉的1927年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完整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武汉革命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赵晓琳说,根据这份会议记录,一天时间的会议,出席代表只有21人,会上却有56次发言。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会议?这些人都是谁?这20页纸上记录了什么?

  ——这是一次在敌人眼皮底下召开的绝密会议:大革命失败后,反动军警更加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因为形势紧张,交通困难,会期一再推迟,代表分三天三批秘密入场。

  ——这是一场千钧一发的紧急会议:革命形势急转直下,斗争尖锐激烈。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参会代表们,讨论和解决的却是事关党和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武汉市鄱阳街139号,一栋黄色的三层西式建筑。建党百年之际,这栋小楼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来打卡。

  这栋并不起眼的小楼是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一楼展厅的玻璃展橱中,陈列着5张纸张泛黄、蓝色字迹、字体清秀的会议记录,这些珍贵的史料向后人诉说着那段风云突变、力挽狂澜的革命历史。

  八月的武汉酷热难耐,但为了安全,会场门窗紧闭,所有人只进不出,代表们急迫地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根据记录,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讨论党的工作任务,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毛泽东发言最早、次数最多,记录的文字就有约1300字。他一口气讲了中国革命存在的国民党、农民、军事和组织等4个问题。

  “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在这次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这件档案还有一个珍贵之处:它的记录人是邓小平。”中央档案馆保管部处长董婷婷说。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参加中央级别的重要会议。时任党中央秘书的他,也是会议唯一的工作人员,负责接待、安保和会议记录。

  “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发言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组织编写的《邓小平传(1904-1974)》中写道。

  “对于这次会议,邓小平有特殊的情感。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他曾在不同场合7次回忆。”赵晓琳说。

  由于会议高度保密,年代久远,会址一度成谜。相关文物部门历经多年考证,又经由李维汉、陆定一、邓小平等亲历者确认,才于1976年复原会址。

  1980年5月20日,邓小平亲笔题写了“八七会议会址”寄往武汉。7月15日,邓小平重返当年的会场。53年过去了,眼前的一切唤起他许多回忆。

  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八七会议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黑暗中高举起革命的旗帜,进行血与火的抗争,挽狂澜于既倒,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如今,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已成为武汉最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面对每位参观者,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90后”讲解员李岚总会讲述这份会议记录,和这几张泛黄纸张背后的惊心动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是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动力。”她说。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当年草棚中是怎么办党校的?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
·布满弹孔的羊毛背心
·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郭钦光“以命醒民”,推动爱国新高潮
·揭秘故宫文物南迁往事:珍贵文物如何运输?
·革命与玫瑰——国家非遗桑植民歌见证的“血色浪漫”
·记录延安的永恒瞬间——三代珍藏一部老相机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百年觉悟:一代中国青年探寻救国路
·林伯渠:历史进程中“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王树声:打回大别山去!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