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当年草棚中是怎么办党校的?
华夏经纬网   2021-03-22 14:03:24   
字号:

  华中局党校是中共中央华中局于1941年5月在苏北盐城创办的一所干部学校,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下,虽几经周折,几度迁址,仍克服困难,坚持办学,直至1944年冬完成历史使命。该校先后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地方县区干部、部队团营干部1000多人,青年知识分子200多人,大大加强了华中干部队伍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适应战争环境,党校办学军事化。华中局党校办学期间,敌后抗战正处于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因而迫使党校经常迁移。刘少奇提出:“为了使党校能够适应战争环境办学,党校也要军事化。背起背包,拿起枪杆打仗走路,放下背包学习,农村田间是我们的课堂。”华中局党校对学员实行军事化管理,按军队组织编制,军事训练与文化教育并重。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城发动大“扫荡”。根据华中局的指示,党校全部学员随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立即转移。长途转移过程中,党校师生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损失,平时的军事训练和作风养成收到显著效果。党校转移到苏北阜宁县西南的偏僻水乡汪朱集后,遇到一个棘手的难题:这里穷乡僻壤,一时竟找不到一间可供上课使用的大教室。刘少奇同志坚定地表示:党校一定要办,没有屋基向荒地要,没有砖瓦找芦苇。他亲自带领大家割芦苇、整荒地,搭建了一座草棚党校。在这间简陋的教室里,华中局党校第二期培训班如期开学。

  充实师资力量,领导亲自上讲堂。华中局党校有一支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如历史学家吕振羽、经济学家孙冶方等。除了这些业务精深的固定教员,华中局领导刘少奇、饶漱石、曾山和彭康、钱俊瑞、冯定、薛暮桥等人,也经常抽空到党校讲授抗战形势、军事斗争、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课程,成为党校的兼职教员。华中局党校第一期开学后,刘少奇专门抽出4天时间,为学员作了《马列主义战略和策略》《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人的阶级性》《论党内斗争》等专题报告。第二期开学后,刘少奇打起背包,7次住进党校备课讲课。第一次1天,讲了《人为什么犯错误》;第二次6天,讲了《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第三次7天,专门讲《哲学的范畴》《辩证法唯物论》;第四次4天,讲了《党的战略与策略》《中国革命战略问题》;第五次3天,讲了《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第六次1天,讲了《1941年形势和1942年任务》;第七次2天,讲了《怎样进行党内思想斗争》。

  重视理论教学,系统讲授马列课。华中局党校学员大多数是新四军团以上的干部和地方上的县区干部,他们长期在游击环境中坚持斗争,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他们加强马列主义教育,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就成为华中局党校的重要任务。在课程设置上,华中局党校把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作为主课,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和中国革命问题等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同时,把《共产党宣言》《列宁主义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等著作列为学员学习的必读书籍。教员孙冶方(化名宋亮)在编写《马列主义原理》教材过程中,就有些同志存在的经验主义和轻视理论学习的问题请示校长刘少奇。刘少奇在复信即《答宋亮同志》中,论述了革命理论对指导革命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党过去的几次挫折都是由于理论指导上的失败,因此全党都必须以极大的努力来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修养,才能保证党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解困惑。华中局党校紧密联系抗日斗争的实际和学员的工作实践,引导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皖南事变以后,有学员认为国共关系的全面破裂已经不可避免;还有学员对国共力量对比有疑虑,认为皖南事变说明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强大。针对以上情况,刘少奇对历史问题与现实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既批判了对前途失去信心的右倾观点,又批判了那种“不要统一战线,要以先下手为强”的“左”倾错误思想。刘少奇的分析,深入浅出,以理服人,学员听了都很信服,对党的政策也加深了理解。刘少奇《论党内斗争》的讲稿内容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后,毛泽东为此专门写了按语,称该演讲“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

  华中局党校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简陋设施办出高质量培训班的办学实践,对于我们做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明确党校姓党原则,坚持党委办党校管党校建党校。重视发挥党校作用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长期以来,我们党运用党校这个阵地,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为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赋予了党校工作新的使命和新的要求。各级党委应该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办好管好建好党校作为重大政治责任,牢牢把握“党校姓党”原则,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安排,在把握方向、统筹协调、化解困难等方面履职尽责,帮助党校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推动党校高质量发展。

  把握党校工作重点,突出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党校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党校要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主业主课地位,确保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这两类课,在各级党校教学安排中不低于总课时的70%。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更好地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华中局党校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为办好党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回答普遍关注的问题,注重解答学员思想上的疙瘩,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防止空对空、两张皮。”各级党校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当前的形势,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紧密联系学员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开展教学,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制度。党校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一方面他们基本都已具备一定程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大都具有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带着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在党校学习中得到理论上的解释和论证。这就要求党校教师既要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了解国情、省情和所在地区的基本情况与突出问题;既要准确解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又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阐释。因此,各级党校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大中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力度,选聘行业专家担任党校兼职教师,提升教师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把领导干部到党校讲课的好传统发扬光大,使之制度化、常态化。领导干部在政策把握、视野思路、问题导向、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可以不断提高党校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要确保领导干部到党校授课的课时占主体班次总课时比例达到20%以上。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丨猴场会议:“伟大转折的前夜”
·布满弹孔的羊毛背心
·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郭钦光“以命醒民”,推动爱国新高潮
·揭秘故宫文物南迁往事:珍贵文物如何运输?
·革命与玫瑰——国家非遗桑植民歌见证的“血色浪漫”
·记录延安的永恒瞬间——三代珍藏一部老相机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百年觉悟:一代中国青年探寻救国路
·林伯渠:历史进程中“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王树声:打回大别山去!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所有的怦然心动,所有的魂牵梦萦都曾系于这条线路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