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布满弹孔的羊毛背心
华夏经纬网   2021-03-17 10:10:14   
字号:

  新华社上海3月16日电 题:布满弹孔的羊毛背心

  新华社记者吴振东、郭敬丹

  看到90年前布满弹孔的毛衣,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看到这件毛背心,我仿佛看到了英烈们坚定无比的共产主义信念。国家今天的繁荣昌盛,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展厅里,一位年轻的参观者说道。

  这是一件色泽灰暗的羊毛背心,7处弹孔、斑驳的血迹触目惊心。它的主人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冯铿。

  1931年2月7日,离农历春节只有10天。

  深夜,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刑场上,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身穿深色羊毛背心的冯铿和她的战友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在悲壮的《国际歌》和高亢的“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声中先后倒下。冯铿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冯铿,原名冯岭梅,1907年生于广东潮州。眼见封建压迫民不聊生,爱好文学的她以笔为枪,投身革命洪流,为此还舍弃了自己原本诗情画意的名字。1929年5月,冯铿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她与50多名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1月,由于叛徒告密,正在秘密开会的冯铿等人被突然冲进来的上海租界巡捕带走,后被押至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最终英勇就义。

  历史记录下这位年轻烈士对生活的眷恋——一包糖果、两听罐头,是她在艰苦条件下送给丈夫许峨的生日礼物,羊毛背心则是她在乘电车的间隙,一针一线为许峨编织的。尽管许峨十分喜欢,但他执意要冯铿自己穿上御寒。

  1950年清明节,人们在龙华革命烈士就义地附近挖掘出烈士遗骸遗物,其中有一件尚未腐烂且留有弹孔的羊毛背心,一旁的许峨一眼认出,声音颤抖地说:“这就是她,这就是他们。”

  如今,龙华烈士陵园内看守所旧址的墙壁上,还留有当年和冯铿一样被关押在这里的革命志士写下的诗篇:“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

  “整理‘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史料时,我们感到,这些年轻的革命者都十分坚毅果敢地放弃了自己和自己家庭的幸福,他们真正是为了整个民族的未来,进行最强有力的抗争,直至牺牲生命。”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邹强说。

  2020年10月,当年枪杀“龙华二十四烈士”的刑场,成为“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一条“初心大道”将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与龙华革命烈士纪念地连接起来,道路两侧是挺拔的楠木,它们质地坚韧、根深叶茂。

  “我还想带我的孙儿再来走走,这条大道既是英烈的慷慨赴死之路,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重生之路。”上海市民李先生说。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成立北京共产党小组
·郭钦光“以命醒民”,推动爱国新高潮
·揭秘故宫文物南迁往事:珍贵文物如何运输?
·革命与玫瑰——国家非遗桑植民歌见证的“血色浪漫”
·记录延安的永恒瞬间——三代珍藏一部老相机
·鲁迅的红色朋友圈:同行,为了同一的目标
·“左联”这个名字,为何至今让人心怀敬意
·百年觉悟:一代中国青年探寻救国路
·林伯渠:历史进程中“总站在革命的最前线”
·王树声:打回大别山去!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所有的怦然心动,所有的魂牵梦萦都曾系于这条线路
·一百年前 他们的身影
·方法·视域·材料:历史比较法与百年方音演变研究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