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钱钟书在台湾一次鲜为人知的演讲
华夏经纬网   2020-12-07 13:12:29   
字号:

  钱钟书在台湾 一次鲜为人知的演讲

  见诸报端最少却又声名远扬的学术大家

  在那些尘封已久的旧报刊中,往往有着许多至今不为人知的史料,常常有着不少至今尚未发现的史事之记载。

  钱钟书先生是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钱钟书集》业已出版、再版、重版多年,其著述篇目业已为读者所熟悉。那么,钱氏会不会亦有一些“集外文”与“佚文”之类的稀见史料,散落湮没于旧报刊之中呢?

  长期以来,笔者通过搜集与整理散落在旧报刊中的“佚文”与“逸事”,不但对自身的文史研究提供了更多“新鲜”与“鲜活”的史料,也多次发现《鲁迅全集》《胡适全集》《蔡元培全集》《刘文典全集》《沈从文全集》《徐志摩全集》等诸多近现代名人全集失收的相关文献。

  遗憾的是,除了发现《清华周刊》上有一些零星“少作”,且皆已辑入其文集之外,其余关涉钱钟书的“佚文”乃至相关报道,都少之又少,几近于无。这样的情形,与钱先生专心学术、倾心治学而少有社会活动,更少有公开发表言论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钱钟书乃见诸报端最少却又声名远扬的学术大家,也是著述极其丰富却又最难于从旧报刊中“辑佚”的著名学者。

  不过,截至目前,笔者亦有一次颇感幸运的意外之获。那就是偶然在一份1948年4月14日的《东南日报》之上,寻获了一篇题为《钱钟书在台大演讲》的报道。

  2020年,乃是钱钟书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一篇70年前的钱先生远赴台湾演讲之报道,竟于故纸堆中悄然浮现,令人唏嘘。谨以此文,怀念先生。

  赴台演讲谈《中国诗与中国画》

  关于钱钟书早年演讲活动的史料,可谓少之又少,更何况这还是其早年远渡台湾的一次演讲,实在是闻所未闻,其研究价值自不待言。其原文如下:

  钱钟书先生,本月一日上午十时在台湾台大法学院作专题讲演。讲题是:《中国诗与中国画》。他含笑向听众说道:我并不想估定中国旧诗或旧画的价值,我只想说明中国传统批评对于诗和画的比较估价。我们研究批评史,还是为了我们自己要批评,我们要了解一个作者而予以评判,有时也该知道旁人对于这个作者的意见。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一种风气之下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材料的取舍,标准的高低,给予他以机会,而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反对这种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推动,因为他不得另开路径,来避免他所厌恶的风气。所以风气是创造上的潜势力,也是作品的背景,而从作品本身往往看不出来。只有读作者同时一般人对于他作品的批评。看他们有什么贬责,有什么赞美,有什么标准和要求,我们才明白作者周遭的风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好比从飞沙麦浪里看时了(解)风的姿态,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无根本的变动就是传统;传统常常在活动,一面把规律定得严,限止新风气的产生,一面把规律定得松,可收容新风气。假如这新风气和旧传统太相抵触了,于是文艺思想上就起了革命。新的风气和新的教育增进了人类的健忘,我们对于该传统中的作品当然可作更客观的批评,这种批评也许对于艺术家有新的认识,对于现代更有现实性——所谓不朽的艺术不就是继续有现实性,经得起重新估价的作品么?

  诗跟画是姊妹艺术,有些人进一步以为诗画不但是姊妹,并且是孪生的姊妹,张浮休《画墁集》卷一《绂(跋)百之诗画》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说到这里,钱先生又举例说:欧阳修《盘车图》诗说:“古画画意不尽形,梅诗咏物无遁形,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意思就是说,若要看迹象,读画反不如咏诗,因为诗倒具所本有的功用。这种“出位之思”,当然不限于艺术,若照近代心析学派的说法,艺术家的挑选某种材料来作为表现的媒介,根本是“出位”的心理补偿。这个意思在诺娃利史Novails 的《碎锦集》Fragmenet 第一千一百二十四条里早说明了。

  钱先生对于“即诗即画”“诗画一律”,都详征细剖,以证明:中国诗画品评标准似相同而实相反,诗画两艺术各抱出位之思,彼此作越俎代谋之势,并引西方美学及文评家之说,以资考镜。

  上述近千字的报道,严格说来,只是对钱钟书演讲内容的概要性质的简述,并不是完整详尽的记录稿。不过,仅从此报道的基本内容来考察,也至少透露了两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信息。

  撰文在先,一年后才有同题演讲

  其一,1948年4月1日上午10时,时年38岁的钱钟书在台湾大学作了一场题为《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演讲,这对于研究钱先生生平乃至编订年谱,自有助益。其二,《中国诗与中国画》的演讲,是在钱先生撰成《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之后不久的一次公开宣讲,为此做一番文本与演讲内容上的比较研究,及至将这一比较研究纳入钱氏学术思想的演进历程的考察,都是令人颇感兴味的话题。

  一般读者及研究者接触到《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大多是通过《七缀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初版),此书迭经多次再版重印,流传渐广。《七缀集》乃是钱钟书将其非常重视的七篇旧文结集而成,《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居于书中首位,发表时间也属其中最早者。

  事实上,在辑入《七缀集》之前,《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又曾辑入《旧文四篇》(上海古籍书店,1979年初版)。据此书钱先生所撰“卷头语”,可知《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最早乃是发表在《开明书店二十周年纪念文集》中的,初版时间为1947年3月。

  溯源至此,可知《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至迟于1947年初即已完稿。一年之后,1948年4月1日,钱钟书选择以此文内容为基本框架,远赴台湾大学作同主题演讲,足见其对此文的重视。此次演讲,仿佛是《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的“缩写版”,且是由钱氏远赴台湾,现场宣讲出来的“缩写版”,真真是此文诸多版本中最弥足珍贵的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讲演报道发表在《东南日报》第二版“长春”栏目,该栏目是由上海总社陈向平主编的。当时,这一报道通过《东南日报》公开发布,而该报在上海、杭州两地又同时发行,因此在当时整个东南地区应当都产生过一定的社会影响。说到这里,就有必要简略说明一下当时《东南日报》总社在上海,分社设在杭州的历史背景了。

  据考,《东南日报》前身为《杭州民国日报》,初创于1927年3月,本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机关报,后经过体制革新,成立董事会、监事会,成为公私合营的报纸。1934年4月更名为《东南日报》。1937年11月中旬,因日军即将侵占杭州,《东南日报》被迫西迁金华继续出版。1942年5月,金华沦陷前,分两路后撤,一路撤到浙南,先后在丽水、云和出版;另一路辗转到了福建南平,创办“南平版”。抗战胜利后,《东南日报》分两路复刊,“云和版”回杭州继续出版,成为分社;“南平版”则迁到上海,作为总社。可以看到,抗战前后,《东南日报》的组织架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并供图/肖伊绯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抗战时期,为何数万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戏台上的“前浪”与“后浪”
·沉默的军团:秦始皇帝陵之谜 遗产如何守护
·伍连德:我的大半生,属于古老的中国
·记一位志愿军老兵:中国安全驾驶汽车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志愿军入朝作战是如何对外公开报道的
·沧桑六百年:从紫禁城到故宫
·百年京张风雨路
·乾隆考“眼镜” 第一名是怎么回答的?
·《奇袭白虎团》:炮火中诞生的红色经典
·新中国第一店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罗春生:英勇善战 风范永存
·一把普通的军号,为何被军博列为馆藏一级文物?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