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乾隆考“眼镜” 第一名是怎么回答的?
华夏经纬网   2020-10-22 10:07:57   
字号:

    乾隆考“眼镜” 第一名是怎么回答的?

  ▌渠诚

  题曰“眼镜”,押“他”字韵——这便是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翰詹大考”的考题了。一众考生,面面相觑。盖因眼镜是舶来之物,当时尚未普及,古籍中更没有典故可引。

  时有一人,作诗答曰:“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池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豪颖,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下雾非讹。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略加注释。叆叇,原指云彩厚重,后来成了老花镜的别名。南宋的赵希鹄《洞天清录》有云:“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据学者分析“叆叇”之音,和阿拉伯语“眼镜”的译音“僾逮”很像,推测是古人张冠李戴,把我国旧有的“叆叇”套在“僾逮”之上,结果约定俗成,本来形容看不清的“叆叇”反倒变成使人重获光明的“眼镜”了。欧罗,欧洲(欧罗巴洲)之略称。眸瞭,形容目力极佳。重瞳,一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之意,戴眼镜者俗称四眼,重瞳者亦是四眼。寿徵,长寿的征兆。

  乾隆帝读之大喜,尤称赞“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一句。盖因他那年八旬,但是保养很好,看东西不需要借助外物。作诗者用“眸瞭”形容他目光如炬,洞悉一切,又说他“目力寿徵多”——眼睛会一直好使,他当然就特别高兴。

  作诗之人,名唤阮元。阮元就凭着这一首诗,被乾隆帝擢为本次考试的一等第一名,安排他到南书房去任职了,后来派去主持山东和浙江的学政,再升任浙江、江西、河南的巡抚,继而升任漕运总督、两湖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直至道光十五年回朝接管刑部、兵部事务,成为乾、嘉、道三朝宠遇的名臣。推本溯源,那一次“翰詹大考”正是他的试金石。

  所谓“翰詹大考”是清朝独有的考试制度,专门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翰林院自唐朝以降,便是中央政府储备人才的固定机构,其人才称作翰林官。詹事府则原本用来培养太子,后变成翰林院人员的迁转之所,所以其官员同样称作翰林官。到了明朝,由于国土面积较小、裁撤冗余官职、人均寿命延长等各项因素,朝廷上僧多粥少,没办法给大家安排岗位,只好不断提升就业的硬性指标,由此发展出“非翰林不进内阁”的情况,而且翰林官一律是进士出身。一个学子,先考秀才,再考举人,再考进士。进士只有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直接可进翰林院,其他人要再经“朝考”成为庶吉士,然后深造三年,再参与一次考试,择优者进到翰林院。纵然如此,仍是人满为患。清朝的翰林官常常有一百余人,盛时可达二百。年深日久,大家看不到晋升的希望,自然滋生怠惰,学业荒芜。所以清廷决定施行定期考试,以保障人才的质量水平。翰林官若成绩不佳,罚俸、降职尚可忍受,最要命的是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官场上甚至流传有“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之说。

  第一次“大考”是顺治十年(1653年)之事。此后断断续续,没有固定期限。康熙帝执政六十一年,仅仅举行四次。雍正帝的十三年间则是一次没有。直到乾隆帝重拾此事,每四年至六年一次,只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没有举行,因当时需要翰林官全身心编纂《四库全书》之故。

  乾隆帝举行“大考”共九次,最显著的特点是偏向于罚,而且力度很大。一般每次处罚三四十人,占考生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最夸张的是乾隆八年(1743年)那次,一百人参加考试,居然惩罚了七十一人。更有甚者,考试成绩本来是分作四等,第一等破格晋升,第二等有望晋升,第三等降职、罚俸,第四等可能革职;乾隆帝却别出心裁,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增设“不入等”——少则一人,多则四人,评上了直接革职,犹如当下盛行的末位淘汰。而且乾隆帝不光提升了惩罚力度,更提升了得分难度。有错字者,固然要罚;格式错了,同样要罚;甚至字体不佳,都不免被罚。

  如此高强度的检验之下,成绩优异者自然值得皇帝的特别关注。比如乾嘉时期的“儒宗”钱大昕,就是从乾隆二十三年和乾隆二十八年的两次大考中杀出重围,考一次升迁一次。阮元那一次更加特殊,题目“眼镜”是乾隆帝亲自定的。

  要说乾隆帝用此题目,确有些“推陈出新”之意,就是要刁难那些只知读死书,不知新事物的老顽固。所以他读到阮元之诗,格外喜悦,觉得碰到了眼界开阔的良才。但是据《清稗类钞》载,这件事可能是有“作弊”的:“(阮元)初入史馆,适和坤掌院事,执弟子礼甚恭。和收之门下。未几,大考翰詹,高宗以眼镜命题。和知上高年不用镜,先泄意于元,故元诗:四目何须此,重瞳不用他。”(这部《清稗类钞》是野史的汇编。诗字不同,或属民间传闻求简便所致。)据说有一年和珅庆生,派人动员翰林们来府上祝寿,结果大家纷纷躲避,只有阮元第一个登门致贺。后来,西洋人向皇帝进贡眼镜,乾隆帝戴了,表示不过如此。阮元从和珅那里掌握了乾隆帝的心理,所以其诗中的“宁须此”和“不恃他”两句,才特别得到乾隆帝的青睐。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张祝华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奇袭白虎团》:炮火中诞生的红色经典
·新中国第一店
·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家书中的家国情怀
·罗春生:英勇善战 风范永存
·一把普通的军号,为何被军博列为馆藏一级文物?
·坎坷终不损斯文——先秦石鼓传奇
·遥看王朝背影:繁华,并未雨打风吹尽
·音乐真的能惊天地泣鬼神?
·大雨 断碑 爱情——明代崇真宫龙纹碑的故事
·【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孙占元:英雄浩气贯长虹
·国家一级文物《胜利之夜》 背后的故事
·真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只有四百人
·比《八佰》更惨烈的,是这段真实历史……
·雍正父子“发明”的机械风扇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