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坎坷终不损斯文——先秦石鼓传奇
华夏经纬网   2020-09-16 10:53:57   
字号: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坎坷终不损斯文——先秦石鼓传奇

  新华社记者杰文津、施雨岑、翟翔

  它让唐代文豪韩愈自惭“才薄”,它备受宋徽宗宠爱,它被康有为称作“先秦第一古物”,它的内容被誉为“篆书之祖”,它也曾沦为舂米石和磨刀石……

  它是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中的传奇国宝——先秦石鼓。

  但此鼓非彼鼓,它形如鼓状,大小不一,每座重约2吨,身上以大篆刻着记叙秦公游猎的10首诗句,原有718字。石鼓虽不过为花岗岩石材质,但因历史久远,又有文字篆刻,被不少君王视为庙堂重器。

  自明清以来,石鼓上的文字拓本“一字抵万金”,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

  但贵重如斯,10座石鼓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也不过一叶,随波浮沉、命运无定。

  唐初石鼓在陕西天兴(今属陕西宝鸡)现世,悠久的历史、神秘的篆文,石鼓成了当时欣欣向荣的大唐王朝受命于天的证据。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石鼓没挡住安史之乱的鼙鼓。盛唐凋敝,石鼓也被人埋入地下“避祸”,因此散失。

  到唐宪宗时,天下稍安,石鼓被重新发现。矢志中兴大唐的韩愈,激动不已。他宣扬“文以载道”的古文,石鼓上的诗文,是韩愈心中的旗帜。

  韩愈重视石鼓,他自己却未受重视——将石鼓迁入太学并重视研究的提议泥牛入海。在《石鼓歌》中,他高唱“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歌声和着长安的夜风飘过九重宫阙,充满了他从兴奋到失望的悲愤。

  数年后,经多方努力,石鼓终于被迁入凤翔孔庙。但好景不长,大唐崩亡,五代丧乱,孔庙被毁,石鼓丢了。

  到宋仁宗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天下号称百年无事。“砸缸”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时任凤翔知府,将找回的9座石鼓安置于当地府学,却始终找不齐10座。1052年,第10座石鼓终于在一个小村里被找到。彼时,其上部已被削去,一部分被乡民用来舂米,一部分则成了村里屠夫的磨刀石。

  石鼓团聚,此后被送入皇宫,美坏了“艺术天子”宋徽宗。他为石鼓全文填金,以示荣宠。而正是这些金子,让它在靖康之变中,被攻破开封的金军盯上。金子自然被人剔出来取走,石鼓则被弃置荒郊。

  命不该绝的石鼓后来又被人找到,并送进官学机构。历经元、明、清三代风雨,受过康熙乾隆的荣宠。只是几经波折,石鼓文字磨损严重。宋代时存字465字,元代时减为386字,至清代仅余325字。

  坎坷仍未终止。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石鼓共赴国难。1933年,故宫博物院决定护送一批文物躲避战火。

  可石鼓运不运呢?

  按规定,当时,宫中在千斤以上、高到一丈外的物品,均不在装箱之列。据当时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庄严回忆,他曾装箱的大件青铜器、瓷瓶,最重百斤上下、三四尺高,而石鼓每座重逾两吨,装箱后高过人身。

  必须运!可怎么运又成了问题。

  在石鼓包装之前,用极薄软的棉纸蘸水浸湿,然后用镊子把湿软的棉纸塞进石鼓的裂缝里,仅这道工序就用时近一月。继而把石鼓用薄棉花层层覆裹,一直包上四五层,以浆糊黏好再用细麻绳捆扎,而后外面再用厚棉纸裱糊,用粗麻绳捆牢,再包上三四层棉被,用粗麻绳扎紧,装进特制的木箱,以稻草覆盖,最后用钢条绑扎封死。

  此后随着战火绵延,石鼓辗转上海、南京、四川、重庆,再在抗战胜利后复归南京,14年动荡之中,正是得益于这充满智慧与心血的包装,石鼓毫发未损。

  晚年庄严回忆说:“为石鼓装箱,是生平得意大事之一。”

  20世纪50年代,人民的故宫博物院里,先秦石鼓重见天日。

  先秦石鼓传奇,传奇在帝王将相多将其作为盛世的装饰,却终不免沦落泥尘、饱受坎坷;但每逢绝境,却又总有人挺身而出,令它绝处逢生、重放光彩。

  无利可图,为什么?因为忠魂不绝。韩愈为之作歌、司马池为之奔走……抗战中舍命守护石鼓的故宫人庄严对石鼓魂牵梦萦,却被海峡分隔不能相见,逝世前仍呢喃着“北平”二字。

  非金非玉,为什么?因为他们深知这是一个民族能够战胜时光、绵延不绝的精神象征;这更是一个国家敢于踏破艰险、走向复兴的文化自信。

  孔子周游,被匡地的居民误会围困,十分危急,弟子们心急如焚。而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放在今天,就是:使命在身,万难不惧,踏破艰险,一往无前。

  石鼓无言,所言如斯。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遥看王朝背影:繁华,并未雨打风吹尽
·音乐真的能惊天地泣鬼神?
·大雨 断碑 爱情——明代崇真宫龙纹碑的故事
·【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孙占元:英雄浩气贯长虹
·国家一级文物《胜利之夜》 背后的故事
·真实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只有四百人
·比《八佰》更惨烈的,是这段真实历史……
·雍正父子“发明”的机械风扇
·淞沪之战中真假王赓“投敌”事件
·老北京警察“跨界”管卫生
·《白求恩大夫》照片背后的故事
·老视频里的清末北京城
·赵一曼绝笔信:儿子,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老北京怎么过三伏?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