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史事留痕
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非天皇诏书 当为"四国公告"
华夏经纬网   2015-07-14 13:51:47   
字号:

    李恒

  多年来,中国史书和媒体在提及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时,都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这一提法。这背后涉及的实际上是以什么作为日本无条件投降标志的问题。

  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和同盟国间的联络是借助了中立国的渠道。日本向同盟国表态投降,是以通过中立国向同盟国递交乞降照会的形式进行的。而从程序上看,日本的乞降当然须被战胜国接受方能生效,否则战争是不会因为日本单方面“宣布投降”就自行结束的。

  就历史事实而言,当年日本政府的乞降照会一共有两份。其中,第一份照会(1945年8月10日通过瑞士和瑞典转交)表示希望在取得同盟国保证“不损害天皇陛下作为至高统治者之皇权”的前提下接受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敦促其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但被中、美、英、苏四国回绝(8月11日经瑞士答复);第二份照会(8月14日经瑞士转达)则是不附带条件接受《波茨坦公告》,被四国接受。

  于是,便有了中、美、英、苏四国政府于重庆时间1945年8月15日7时(华盛顿时间8月14日19时)共同宣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历史性一幕。正是在此之后,同盟国才向敌我双方武装部队发布了停战的命令,使敌对行动终止。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欢庆胜利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的。

  至于日皇裕仁的所谓“终战诏书”,不论其内容如何,仅就诏书这一公文本身及其广播(即日本所说的“玉音放送”)而言,都是针对日本军民的,是向日本军民发布的。同盟国也不会通过诏书的广播来审查日本的投降态度。德国无条件投降同样是由战胜国——苏、美、英三国政府确认并宣布的(延安《解放日报》1945年5月9日第五版、5月10日第一版)。同样,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才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被确认并开始发生效力的标志。

  综上所述,裕仁天皇的“玉音广播”并不能当作日本投降的标志。由于存在时差,美国人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理所当然,中国人则必然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但不应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时至今日,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能继续错下去了。日本无条件投降应明确地以“四国公告”,即同盟国的宣布作为标志。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家谈民国政治:不讲规则 盛行政治谋杀(图)
·河北"野场惨案"牺牲小英雄:死也不当汉奸
·高杨战役:战士绑长绳冲锋 倒下后被战友拉回(图)
·八旬老兵还原地雷战:每天走几十里山路埋地雷(图)
·英式建筑群百年前竟是麻风病院 郁达夫称为"秘境"(图)
·川军"杂牌军":万名将士手臂上刺新21师文身
·张大千与吴幻荪"比艺"始末:最终应当没有进行
·上将陈明仁拒蒋介石做媒 将糟糠之妻教成机要人员
·古边科曾与敌机"近身格斗" 用一挺机枪击落日机(图)
·中国民众曾为盟军修筑机场:百姓拖大石碾修建(图)
·女游击队员参加抗战后被俘 拒当日军老婆遭打断腿(组图)
·赵一曼牺牲前曾留遗书 21年后才被发现
·淮河阻击战:于学忠张自忠率兵近5万人展开拉锯战
·92岁老兵曾给粟裕当警卫员 见证"高邮受降"(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