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文化人物
袁腾飞:"非正常走红"很无奈
华夏经纬网   2009-08-17 10:19:45   
字号:

袁腾飞

    上周二,总共30讲的“袁腾飞讲《两宋风云》”在央视十套《百家讲坛》落下帷幕。记者从节目编导处获悉,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两宋风云》是《百家讲坛》近两年来系列性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一个。

    “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纪连海之后第二个‘登坛’的中学历史老师”、“《百家讲坛》第一帅哥”,诸多赞誉加身,加上本周有《两宋风云》和《袁腾飞说中国史》两本新书首发,袁腾飞是真真切切地红了一把。8月11日晚,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这位当红名人却说:“‘非正常走红’让我很无奈。”

    “试讲”一次就被选中

    2008年6月,网络上出现了一系列幽默风趣的中学历史课视频片段并迅速走红,一个月内点击量突破100万次。讲课的这位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历史老师袁腾飞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历史老师”,伴随着24集视频,“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人的感觉就像你出门被一个5岁孩子打了一嘴巴”,“萨拉热窝街头三声枪响,四大国开战,其中两个外甥打舅舅”等一系列“袁腾飞语录”也在各大网站流传。北京一家媒体对“袁腾飞现象”进行了报道,《百家讲坛》的工作人员“按文索骥”找到了袁腾飞,邀请他录制节目。《百家讲坛》挑选主讲人的一般途径是到大学的宣传部或者教委系统“开名单”,但是被推荐进入名单的往往都是学术带头人,并不一定适合在大众传媒讲普及型课程,编导们有时再到网上查找“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其实,早在2005年,袁腾飞就曾经被海淀区教委推荐,入选“大名单”,却成了“漏网之鱼”。

    记者:去年您的授课视频被学校上传至网上,迅速走红,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牛的历史老师”,您怎么看待自己“先红于网络后上电视”的成名路径?

    袁腾飞:我在《两宋风云》这本书的后记里写了,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中学的课堂最好是封闭的,对于这种非正常走红,我自己是很无奈的。我希望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不参加电视访谈特别是娱乐访谈。从去年底开始,我已经谢绝了几家电视媒体的采访。我不想当名人。

    记者:请问您是如何被《百家讲坛》选中的?我们知道学者上《百家讲坛》要经过多次试讲、筛选,那么您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袁腾飞:就是他们来找我讲两宋,我准备了一下讲稿就去讲了,然后就通知我录节目了。

    记者:说到“上《百家讲坛》的中学历史老师”,大家很容易想到纪连海,您怎么看您和纪老师的异同?

    袁腾飞:我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跟任何人比较,不对任何人的工作做评价,所以这个问题我就不回答了。

    记者: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先生给您的新书作序,能谈谈你们是如何认识的吗?

    袁腾飞:我去录节目的时候,他在导播室里听过我讲课,我一下讲台他就过来打招呼说“哥们儿你真逗”,没一点架子,特豪爽一人。我们有那种一见如故的感觉,现在也经常发发短信什么的。我很感谢他给我新书的推荐。

    读书是乐趣、习惯和生活方式

    记者:您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3年,讲过哪些历史阶段的课程呢?您的学生是怎么评价您的?

    袁腾飞:中学历史课是通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我全都讲过。学生怎么评价我,我不太关心,听说贴吧里有很多。其实外界怎么评价我,我看得很平淡,咱是单位的人嘛,心思还得放到单位的工作上。

    记者:作为历史老师,您摸索出的历史教学经验是怎样的呢?

    袁腾飞:我觉得吧,中学历史老师跟大学老师不一样,不是研究历史,而是普及历史知识。兴趣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要把孩子吸引住,不然你学问再大、水平再高也不行。教无定法,甲的经验给乙未必适用,乙的经验给丙也未必适用。男老师跟女老师也不一样,男老师开开玩笑逗逗孩子吧,人家说你平易近人,女老师呢,人家说这人不稳重啊!所以还是要结合自身特点。但我觉得最起码的一点是要多读书,一切学科都是历史。历史能教会我们对国家、民族的尊重;能教给我们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其实人在八小时以外的活动,都会与历史沾边。你去旅游、去博物馆、甚至在饭馆点一道菜,菜名都可能与历史发生牵连。我读书的面比较窄,就历史、文学、军事这三大类。

    记者:这三类就不少了,新书不断出,经典还有很多,您看得过来吗?

    袁腾飞:也不能都看啊,我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那是我的乐趣、习惯和生活方式。基本上两天一本吧,如果静下心来看一天的话,能看200页吧,我看书比较专,历史书看宋元明清的,文学书看诗词的,军事书看战争史,咳,还是历史。

 

责任编辑:王佳

共2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