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台湾
台湾写真:感受春节台湾红包文化
华夏经纬网   2017-02-04 14:22:45   
字号:

台湾写真:感受春节台湾红包文化
 
民众在台北迪化街年货大街上购买红包袋。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摄

  中新社台北1月31日电 题:感受春节台湾红包文化

  中新社记者 陈小愿 陈林

  春节期间,在台湾收发红包,是很普遍的事。

  长辈给孩子、已工作的成年子女给父母、男士给女友、老板给员工、邻居给彼此的小孩、政治人物给民众……不同人之间,存在各种形式的红包。

  在台北一家媒体做企划业务的陈臆安,今年给长辈及亲戚家孩子共六个红包,自己则收到四个红包。

  “小时候长辈给我红包,现在我给他们,就是感谢养育之恩;而收红包,则是讨个吉利。”已大学毕业五年多的陈臆安告诉中新社记者。

  台湾民众包红包讲究“新钞新气象”。有民众认为,红包用新钞既有利健康,还可选择将大钞换成小钞,增加红包厚度。

  农历鸡年前,台湾“央行”早早地发布新钞兑换公告。春节前,多家银行尚未开始营业,门外已排起兑换新钞的长队。对于来不及在营业时间内换新钞的民众,部分银行及邮局的ATM(自动取款机)也提供了新钞。

  对于红包的金额,则没有固定“行情”。猴年春节,陈臆安给母亲包了一万两千元新台币的红包,但鸡年较去年减少。“因为刚换工作不久,没有年终奖。”

  春节放假前,她还收到主管两百元的红包。“红包不在大小,主要是吉利,沾喜气。”

  但也有民众为该包多少钱的红包而烦恼。包多了心疼,包少了怕丢人。有台湾媒体特别制作“2017最新红包行情表”,提供具体建议。

  红包金额的奇偶数也有学问。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告诉记者,民众比较喜欢双数,这代表“福禄双喜”。其中代表“六六大顺”的六字、谐音为“发”的八字,尤其受民众喜爱。

  不过奇偶数也有例外。有媒体称,民众通常较不喜欢“四”,因与“死”谐音;但可接受“九”,因含有“长长久久”之意。

  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秘书长陈春霖告诉记者,通常晚辈在就业前都有“资格”领长辈红包。一般在除夕夜晚饭后午夜前发红包,晚辈得说吉祥话讨吉利。“早期长辈还会要求晚辈把红包放口袋,不可马上花掉。”

  包红包,红包袋必不可少。春节前,记者在台北迪化街年货大街看到,印有公鸡图案或“大吉大利”等字样的红包颇为抢手。台湾当局今年也推出印有八只鸡的红包袋,寓意“大小机(鸡)会,源源不断”。

  不过,随着环保理念的推广,也有人提倡使用干净且没有破损的二手红包袋。

  春节期间,政治人物给普通老百姓发红包,是台湾较独特的风景。台湾当局领导人、主要县市首长,甚至卸任官员,通常会到庙宇分发红包,祝福民众。据媒体报道,正月初一至今,台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先后在屏东、新竹等地分发逾千个一元红包。

  春节假期,台湾彩券也加码助兴,推出大乐透“春节大红包”。在提高中奖机率、增加中奖组数的同时,让民众在农历新年伊始,增加一丝期待。(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台湾除夕:贴春联有讲究、拜拜不忘环保
·台湾年轻人眼中的春节:团圆是最重要的意涵
·两岸合做大“米龟” 携手祈福“呷平安”
·香港彩灯展喜庆气氛浓 凤凰彩灯寓意鸡年(图)
·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香港红包习俗面面观:20元最常见、已婚要给未婚发
·香港传统习俗:新年开工派“利是”讨好彩
·香港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点亮维港 逾28.6万人观赏
·世界在香港欢聚:初一花车巡游迎新春
·香港官员为香港点灯祈福 祝愿香港“平安大吉”
·香港市民赴大埔林村许愿树祈福:愿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市民团年饭多“自煮” 辞猴迎鸡讲意头
·香港新旧年宵大不同 传统风貌国际范儿汇聚
·守岁、利是、团年饭:澳门年俗暖意浓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