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台湾
台湾年轻人眼中的春节:团圆是最重要的意涵
华夏经纬网   2017-02-04 14:21:52   
字号:

  新华社台北1月27日电(记者刘欢 胡龙江吴济海)“过年时,台北比较空,台南反而比较拥挤。”已回到台南家中的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学生罗绍齐说,平常在台北打工、求学的人,节前已纷纷回到台南老家,“很多景点都是大塞车”。

  谈到春节,台湾年轻人谈得最多的就是“团圆”。“年味浓淡各地不同,但大家过年都要‘回家’。”罗绍齐说,春节最重要的意涵就是合家团圆,一定要与家人在一起除旧迎新。

  28岁的朱先生老家在台湾基隆,现在北京一家医药公司工作,父母则住在广州。他说,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难得的全家团圆的机会。“身边的台湾朋友,不管平时在哪儿工作,过年时都会回到父母身边,全家团聚,迎接新年。”

  在他眼中,台湾的过年气氛热烈而温馨。“我们家过年时要吃团年饭,要烧香拜佛,祈福新的一年家人平安顺利,还要全家守岁,晚上不睡觉,到了零点放完鞭炮,这一年才算圆满。”

  今年朱先生一家选在广州过年。“其实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只要跟家人在一起,就是过年。”

  与父亲一起经营一档“创意春联”的萧博骏说,相比西方的节日,他更喜爱东方文化特质的节日。“年轻人过洋节,并不懂其中意涵,只是给自己聚餐购物找个理由。但是,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要注意许多礼仪习俗,比较有内涵。”

  家住台北、父亲是上海人的郁嘉绫认为,春节是台湾年轻人眼中最特别的节日。“别的节日,不少年轻人会选择和朋友聚餐、逛街。只有春节,大家都是选择陪伴家人。”

  正在台湾政治大学攻读的郁嘉绫说,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扑在课业上,很少有时间陪伴爸妈,“春节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跟家人团聚,陪他们说说话”。

  她说,传统是无法割裂的,民进党当局与其搞一些“去中国化”动作,为反对而反对,不如思考经济发展、政策与未来,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说着中国话、过着中式生活,却希望“去中国化”,这是无比矛盾、根本不可能的。

  “台湾年轻人很有包容性,既会继承传统,也会接受创新。”郁嘉绫说,“像大陆很火的‘双11’节,这两年在台湾也‘很夯’。很多年轻人都会上淘宝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过日子嘛,开心就好。”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两岸合做大“米龟” 携手祈福“呷平安”
·香港彩灯展喜庆气氛浓 凤凰彩灯寓意鸡年(图)
·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香港红包习俗面面观:20元最常见、已婚要给未婚发
·香港传统习俗:新年开工派“利是”讨好彩
·香港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点亮维港 逾28.6万人观赏
·世界在香港欢聚:初一花车巡游迎新春
·香港官员为香港点灯祈福 祝愿香港“平安大吉”
·香港市民赴大埔林村许愿树祈福:愿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市民团年饭多“自煮” 辞猴迎鸡讲意头
·香港新旧年宵大不同 传统风貌国际范儿汇聚
·守岁、利是、团年饭:澳门年俗暖意浓
·红酒、鱼蛋、姜葱糖——新春里的香港味道
·贵州黎平:苗寨立春“赶坪子”(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