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港澳
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华夏经纬网   2017-02-04 14:16:12   
字号: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题:油、面、糖:自制春节零食里的怀旧“年味儿”

  新华社记者

  在澳门老城区下环街市穿梭几个胡同,就来到了“牛记油器”。这家店铺里的“油器”,起源于店主为自家孩子制作的小零嘴,因为受到邻里的欢迎而开店售卖。几十年来,每到春节便顾客盈门。

  吴泽霖是“牛记油器”第三代传人,30岁的他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70多年前,祖父吴义牛在春节前夕推着小车沿街叫卖自制的油器零食——糖环、脆角、煎堆……咽着口水的孩子们追着小车整街地跑着,跳着。

  他口中的“糖环”,是用面粉、白糖等食材捏成莲花的形状,放到油锅里炸脆而成。脆角、煎堆、牛耳仔、豆沙角等也都与之类似。

  这些食品有个共性,就是油、甜、脆。“我们这里春节的时候有一句吉利话,叫做‘家肥屋润’。人们希望在春节的时候多一点油水、多一些甜蜜,来年能过上‘家肥屋润’的好日子。”吴泽霖介绍道。

  关于店里诸多“油器”的来头,吴泽霖说,也并不是祖父发明的,而是祖父早年在内地学习得来的。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港澳地区,普通人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但这并不降低人们对传统佳节的重视程度。

  父母为了让孩子吃得好一些,只能自己动手。于是,嘴馋的孩子们只要出门串巷,便能“捞”到味道各异的别家零食。

  不仅在澳门,“油器”同样是香港人必不可少的春节美味。在当地人的记忆中,大多春节零食都是油炸的,取其金黄色,寓意金银满屋。大人小孩都会参与零食制作过程,孩子们还会专门为糖环捏个记号,方便认出自己的作品。

  事实上,在大多数中国人记忆里,从前年节期间的自制零食都离不开油、面和糖这三宝。个中意味,大抵除了物资匮乏时期难得一饱口福之外,就是对新年生活的愿景:甜甜蜜蜜、油水富足。

  大年初一,西安市蓝田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食街上人群熙熙攘攘,许多游客都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过年的味道”。其中,售卖“面馃子”的摊点前更是排起了长龙。

  面馃子是将擀好的面片用刀切割成各种不同的形状:菱形、三角形、“花”形等,再放入油锅中炸制而成。

  摊主赵成军介绍,制作好面馃子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用上好的面粉、精糖,还很讲究揉面、擀面的力度,更要掌握火候,炸的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金黄焦脆是最好的。

  “小时候家里穷,油和白面都很少见。”赵成军告诉我们,“面馃子简直是难得一见的美味,过年都不一定吃得上,每到腊月底就开始馋了。”

  和赵成军对面馃子的渴望类似,西藏的强珍大姐小时候最盼望过年能吃上香脆的“卡赛”——意即“零食”,这是西藏群众过年必备的一种油炸面点。但由于当时商业不发达,很少有出售的,家里也很少做,更没有现在这么多口味。

  十多年前,强珍学会了炸制“卡赛”的手艺,不仅满足自家过年的需求,还能拿到集市上销售。强珍大姐的摊位就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繁华路段的年货市场上,足足有10多米长。她做的“卡赛”有8种花样,色泽鲜艳、酥脆香甜。小时候梦寐以求的美食,如今很是畅销。

  在澳门的“牛记油器”,因为生意好,平时只有吴泽霖和父亲两人的小铺,在年关前又请了岳父、岳母来帮忙。一家人早上六点钟就开始点火生炉,直到傍晚时才打烊休息。

  起早贪黑,利润也薄,但吴泽霖说:“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延续一种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的生活模式。很多老街坊在我们这里买了30多年的糖环。我来做,他们来买,年年岁岁不断,我觉得挺幸福。”

  “人们越来越富,大多数人家不再自己做‘卡赛’了,都是买来吃。去年,面和油都涨价了,不过我们家的‘卡赛’没有涨价。”对于强珍来说,卡赛不仅是商品,亦是一种美好的情结。

  “现在的人天天吃高热量食品,面和油早都不稀罕了。”赵成军说,“不过,这几年各地的传统小吃街建了很多,人们又开始怀念面馃子,怀念老早的‘年味儿’。”(记者:朱昊晨 刘畅 白少波 张雅诗)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香港红包习俗面面观:20元最常见、已婚要给未婚发
·香港传统习俗:新年开工派“利是”讨好彩
·香港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点亮维港 逾28.6万人观赏
·世界在香港欢聚:初一花车巡游迎新春
·香港官员为香港点灯祈福 祝愿香港“平安大吉”
·香港市民赴大埔林村许愿树祈福:愿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市民团年饭多“自煮” 辞猴迎鸡讲意头
·香港新旧年宵大不同 传统风貌国际范儿汇聚
·守岁、利是、团年饭:澳门年俗暖意浓
·红酒、鱼蛋、姜葱糖——新春里的香港味道
·贵州黎平:苗寨立春“赶坪子”(图)
·贵州丹寨的苗舞笙歌(图)
·“咬春”迎立春(图)
·杨柳青年画里的中国年(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