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港澳
香港红包习俗面面观:20元最常见、已婚要给未婚发
华夏经纬网   2017-02-04 14:15:36   
字号:

  新华社香港2月2日电(记者战艳)相比内地抢“电子红包”的火热,香港市民新春发红包的习俗更为传统,且与北方大不相同。

  如以金额论,香港以20港元的红包最为常见,可谓“礼轻”;同北方只发给亲戚朋友不同,香港市民会广派红包给同事、门卫、茶楼服务员等;已婚人士春节后上班时,要给单身同事发红包;开工当日,老板要给员工发“开工利是”。

  “利是”,又称“利市”或“利事”,取其利于市场、利于事业、大吉大利之意。拜年讨红包在粤语中称为“逗利是”,因此有“恭喜发财,利是逗来”、“猪笼入水(形容财富像水浸入猪笼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利是逗来”等俗语。

  不同之一:礼轻

  从北方来的王先生与香港同事交流春节红包数额时,彼此吓了一跳。王先生每次回老家,给亲戚家小孩派红包每个都在500元人民币以上,花费过万元。在香港同事看来,这极为“土豪”。

  香港的春节红包“轻”很多,多为20港元。老板派发的开工利是以20港元为主,也有高至100港元、200港元的。家长给自己小孩的红包以100港元为主,也有给500港元、1000港元或以上的。

  香港研究协会于1月13日至24日进行的调查显示:57%的香港人红包平均每个会派发20港元;16%的人红包平均每个会派发50港元;10%的人红包平均每个派发10港元;只有7%的人红包平均每个派发100港元或以上。

  夏女士正月初五上班前准备了几份利是,每个20港元,发给未婚同事,老板给她派发了200港元的开工利是。中午与好友吃饭时,收到好友给自己小孩的20港元利是。此前,她已给小区保安20港元利是,初一她给自己小孩发的是100港元。

  “传统习俗中,包一点小钱,彼此轻松,大家都开心。”夏女士说。

  香港教育大学中国语言学系副主任谢家浩博士说,香港利是数额不大,重在讨个吉利。此外,在廉政公署成立后,利是数额增长受到限制,大家不会包很多,否则会有行贿的嫌疑。

  不同之二:广派

  相比北方只给亲朋好友发红包,香港会给小区门卫、清洁工、茶楼服务员等发放红包。

  对此差异,谢家浩深有体会。有一年的大年初二,他在北京与朋友聚餐,给了几个服务员红包,北京的朋友感到非常奇怪:你又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派红包?

  “在香港过年时,小小的利是,换来对方的开心。不过是10块钱,却令环境更融洽。”他说。

  门卫胡先生春节期间不断收到楼上住户派给他的利是。“多数给了20块,经济好一点的给50块。反正一年一次。”利是的派发可以从大年初一延续到正月十五。

  谢家浩说,香港人派发利是的对象很广,认识的(如亲友)与不认识的(如服务员),新春期间都会派发,取一个“红包在手,鸿运我有”的好彩头。

  同事之间也要派利是。初五开工时,公司老板通常要一大早派开工利是,以激励员工更好地工作,未婚人士会向已婚同事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拜年话,来逗利是。

  谢家浩说,香港人常开玩笑“我要多拿几年利是才结婚”,因为不管你30岁、40岁还是50岁,只要没结婚,家里已婚的长辈、公司里已婚的同事,都要派利是给你。

  谢家浩说,香港也出现了电子红包,但更像是一个游戏,市民仍多选择传统方式。他分析称,内地很大、人口流动性大,人与人之间见面困难,需要借助电子红包给远方亲友祝福,但香港地方很小,住得再远,坐1个多小时的车也到了,因此香港人更喜欢亲友见面时发传统红包。

  不同之三:用封

  香港人很看重利是封。各大银行每年春节都会为市民兑换新钞,并提供免费利是封,商家也会赠送。因此如果不是特别讲究,市民不需要自己购买利是封。

  69岁的陈先生说,利是封都是从银行拿,从来没买过,初一给10多个孙辈每人发了100港元,都是用银行的利是封。“不能当面(拆开)看,(当面拆开)看了没礼貌哦。”

  陈先生说,发利是也可以起到“暗中补贴”的效果。“直接给钱不好意思。以前有个朋友做生意失败了,他孩子多,压力大,另一个朋友包了几千元给孩子。”一个利是封,便保护了受助方的尊严。

  记者观察到,春节期间铜锣湾时代广场上,夜晚照例有歌手在卖唱,但很多人不像平时那样直接给钱,而是放一个红包到地上的盒子里,甚至递到歌手的手中。

  春节前后,香港不少机构还倡导循环使用利是封,以保护环境。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香港传统习俗:新年开工派“利是”讨好彩
·香港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点亮维港 逾28.6万人观赏
·世界在香港欢聚:初一花车巡游迎新春
·香港官员为香港点灯祈福 祝愿香港“平安大吉”
·香港市民赴大埔林村许愿树祈福:愿社会和谐稳定
·香港市民团年饭多“自煮” 辞猴迎鸡讲意头
·香港新旧年宵大不同 传统风貌国际范儿汇聚
·守岁、利是、团年饭:澳门年俗暖意浓
·红酒、鱼蛋、姜葱糖——新春里的香港味道
·贵州黎平:苗寨立春“赶坪子”(图)
·贵州丹寨的苗舞笙歌(图)
·“咬春”迎立春(图)
·杨柳青年画里的中国年(图)
·古都庙会看民俗(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