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秋分”:桂蕊伴秋色,寒暑喜均平
华夏经纬网   2021-09-24 14:08:47   
字号:

  新华社天津9月21日电(记者周润健)“故园应露白,凉夜又秋分。”《2021年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9月23日3时21分将迎来“秋分”节气。此时节,天高云淡,露冷风清,凫雁高去,桂蕊飘香。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说,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节气的开始。“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不但等分了昼夜,而且平分了春、秋二季,因此命名为“春分”和“秋分”。

  “秋分”一到,标志着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正式进入凉爽的秋季,昼短夜长、凉意日浓,特别是夜晚,一夜凉过一夜,再加上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一次次的降水过程,气温也随之下降,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此时节,蛰虫开始筑巢准备冬眠,大雁、燕子等候鸟也成群结队从塞北飞往江南。

  “秋分”时节,虽然气温逐渐降低,但金风送爽,空气清新,谷穗低垂,果树飘香,到处弥漫着成熟的喜悦,因为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又来到了。

  “2018年,国家把‘秋分’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至今已历三届。随着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全国各地又将展开一系列具有地域和民俗特征的庆祝活动,一幅幅‘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美丽画卷,将在大江南北徐徐铺开。”罗澍伟说。

  随着“秋分”的到来,公众应如何养生保健?罗澍伟结合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说,此时节,昼夜温差加大,一方面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衣加被,一方面还要依个人身体状况,开始耐寒锻炼,即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与“白露”时节的防“温燥”不同,“秋分”时节需防“凉燥”,宜常食甘润生津和清降肺气的新鲜果蔬,如苹果、秋梨、柑橘、柿子、山楂、葡萄、百合、莲子、银耳等;此时节,人体的“阴精阳气”正处于收敛内养阶段,因此宜早睡早起,多选慢跑、瑜伽、太极等轻松平缓的运动项目,以提升阳气,抵御病邪;由于日照逐渐减少,人的情绪往往受到影响,要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学会自我调养,以喜胜忧。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湖南举行
·湖南举行辛丑年祭祀炎帝陵典礼
·今日秋分:秋至一半 农事正忙
·今日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四川广元持续举办女儿节 彰显“女皇故里”文化名片
·湄洲分灵妈祖历月余抵达台湾高雄(图)
·8月7日14时54分“立秋”: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特写:香港关帝诞香火鼎盛
·国家级“非遗”青海热贡“六月会”举行 民众祈愿风调雨顺
·西藏那曲班戈县第七届纳木措文化旅游民俗风情赛马艺术节开幕
·2021年松潘黄龙民俗文化活动暨旅游推介会开幕
·正值“中伏” !大暑至 夏正浓
·新疆各地民众欢度古尔邦节
·中国彭祖伏羊节在徐州开幕 再现“万人空巷吃伏羊”民俗奇观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