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今日白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华夏经纬网   2021-09-07 11:05:46   
字号:

    “相思黄叶落,白露湿青苔”,今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此时节昼夜温差最大,天气正式转凉,尤其入夜后阵阵秋风吹来,须得添衣保暖。

    秋高气爽看露珠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白露,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此时节,靠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夜间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清晨时分便可在叶子、花瓣上看见许多晶莹、色白的露珠。同时,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天的露水。

    以五天为一候,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因鸟类对气候变化甚是敏感,白露之际,天气转凉,为躲避接下来的寒冷,鸿雁列队从北方飞走,燕子也集体向南迁徙,群鸟开始贮藏过冬的粮食。

    “白露高粱秋分豆”“白露节,枣红截”“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白露前后看,莜麦、荞麦收一半”……白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秋收阶段,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大家忙着摘棉花、打红枣、收大豆……好一幅丰收画卷。对于渔民们来说,此时则秋水横溢,鱼蟹生膘,为在随后的捕捞季有个好收成,太湖地区的渔民往往在白露时节举行隆重的“祭禹王”活动,渔民为表虔诚,会将秋季捕获的第一条鱼献给禹王。

    大雁南飞咏秋怀

    白露之际,秋高气爽,秋意正浓,如此诗情画意的时节往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

    无论是汉武帝刘彻在《秋风辞》中所言,“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还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所言,“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寥寥几笔,便渲染出一副特有的阵阵秋风携白云,草木枯黄雁南飞的秋日景色,透露着一丝寂寥与感伤。

    同样以大雁为意象,从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中,能感受到的是豪情壮志与壮美景象;从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中,能读到的是诗人羁旅他乡的无尽乡愁;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则能看到边塞将士壮阔悲凉的英雄气概。

    饮茶品酒吃龙眼

    收清露、饮露茶、品米酒、吃龙眼……每逢白露,水汽凝结,瓜果丰收,人们往往在此时节有着特殊的饮食习俗。

    在古人看来,露水是养生的一大佳品,人们习惯于在暑消转凉之时,收集清露,煎药助寿。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专门修建柏梁台、铜柱、承露盘来收集露水,制作成“玉露”,从而益寿延年。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过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每到此时节,民间还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在白露之时,阳气收敛,茶树进入生长佳期,此时采摘的茶叶往往有一股特别的清香,泡出来的茶便也甘润醇香,深受青睐,同时还能起到解渴、防燥的作用。

    此外,在旧时苏浙一带,人们还有着白露酿酒的习惯。这种酒是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带有一丝甜味,飘溢着米香,被称作“白露米酒”,往往用来招待客人。若是将其封坛窖藏十年、二十年,只有家里有大喜事时才会拿出来喝。

    除了饮茶喝酒,白露时节瓜果满园,味道香甜,在福建福州地区,有着“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人们认为,在白露吃龙眼有养生的效果。在浙江温州等地,则有着“食白”的习俗。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即十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芍、白芨、白术等,并配以乌骨白毛的老鸡、老鸭,煨一锅滋补高汤。

    (综合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刘微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四川广元持续举办女儿节 彰显“女皇故里”文化名片
·湄洲分灵妈祖历月余抵达台湾高雄(图)
·8月7日14时54分“立秋”: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特写:香港关帝诞香火鼎盛
·国家级“非遗”青海热贡“六月会”举行 民众祈愿风调雨顺
·西藏那曲班戈县第七届纳木措文化旅游民俗风情赛马艺术节开幕
·2021年松潘黄龙民俗文化活动暨旅游推介会开幕
·正值“中伏” !大暑至 夏正浓
·新疆各地民众欢度古尔邦节
·中国彭祖伏羊节在徐州开幕 再现“万人空巷吃伏羊”民俗奇观
·广西巴马祭祀瑶族始祖“密洛陀” 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安徽百位新人着中式礼服展传统婚俗文化
·中国唯一毛南族自治县庆祝传统节日“分龙节”
·两岸线上线下致祭伏羲 冀更多人探秘“根文化”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