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民间文化活动轮番登台 “烹调”中国传统年味
华夏经纬网   2017-02-13 09:29:26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青海农村社火队表演“舞狮”。 孙睿 摄

  中新社西宁2月11日电 题:民间文化活动轮番登台 “烹调”中国传统年味

  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虽已满头华发,但一场民间社火闹罢,黄秀英和老伴李生荣脸上的喜色仍未褪却。

  “我(年轻时)还耍社火哩。”看完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的社火展演,八旬高龄的李生荣比划着秧歌动作说,“在我们老家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红崖子沟,村里耍‘神社火’,我扮的‘身子’是‘八大光棍’(青海社火传统剧目)。我们那儿有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过去我在外地上班,请假也要去。”

  抓住春节的“尾巴”,在多民族聚居地青海省,以民间社火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轮番“登台”,在国人渐感年味儿“淡了”的时代,专心“烹调”记忆中的传统“味道”。

  连着几天,在青海省乐都、湟中、湟源、大通等地,各具特色的社火,早已在锣鼓声中耍了起来。大众闹社火、迎社火、看社火,一场汉族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将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六。

  在湟中县的千户营,传承600多年的“空中杂技”高台,让人啧啧称奇。高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富先介绍,幼龄儿童们装扮成杨宗保、穆桂英、岳飞等戏剧人物,“绑在约两层楼高的高台上,(是为了)‘绑’个吉祥。”

  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高跷)之乡”湟中县鲁沙尔镇,踩着三米多高的高跷,还能踏着鼓点轻松起舞,着实让现场观众捏了一把汗。在当地,展示藏毯、堆绣、银铜器、皮影等非遗特色的“八瓣莲花韵”服饰表演,让民众直观领略“非遗美”。

  在“第二佛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随着低沉浑厚的法号声,头戴野兽等狰狞面具的僧人,踮步、吸褪,以驱邪为主的宗教仪式“跳欠”,吸引大批信众围观。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州域内各大官方和民间藏戏团,密集上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藏戏。大型历史藏戏《松赞干布》和“八大传统藏戏”之一的《卓娃桑母》等精品藏戏贺新春。

  过年自然少不了猜灯谜。青海省图书馆特意准备了200条灯谜和小礼物,以飨读者。青海省图书馆业务管理科科长蔡淑敏说,“春节期间,很多人都在休假,来馆阅读、借书的人不少。我们想借此丰富一下读书兴趣,让大家多读书。”

  除此之外,“高原奇葩”塔尔寺酥油花,将在正月十五的晚些时候揭开神秘面纱。在中国传统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点青海省湟源县,展示茶马互市繁荣景象的湟源排灯,也在不断提高制作规模。

  “我俩喜欢热闹,哪里有耍社火的,自然一场也不能落下。”在黄秀英老两口看来,民间民俗已成为过年时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下雪了,脚底打滑,我俩就这样拉着走。现在民俗活动,服装整齐,规模很大,很精彩,不像以前,没条件,连服装也凑不齐。”

  在黄秀英的家里,儿女们全部聚在一起得有二十多口,民间小调和流行歌曲“混搭”成为一家人过年团圆的“文娱大餐”,“我俩唱《绣荷包》《织手巾》《四季歌》,儿女们唱流行歌曲,大家也能玩到一起。”

  一场社火闹罢,观众争先恐后钻舞龙的龙身子。黄秀英和李生荣也上去和年轻人们凑热闹,因为在民间,钻龙身子据说可以禳灾解难。(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山西柳林别样“闹元宵”:零点的狂欢与祈福(图)
·非遗文化上海行街闹元宵 传统民俗走近民众焕活力
·广东吴川“三绝”增色元宵节 民间传统艺术历久弥香
·北京“闹元宵” 非遗展演传承京味儿文化(图)
·元宵节冷知识:古人寻觅意中人?热卖的只有元宵?
·元宵与七夕:哪个才是“中国情人节”?
·元宵佳节习俗多:闹花灯放焰火 过桥摸钉走百病
·浙江宁海元宵年俗:游客进百家门吃“百家馏”
·湖南南岳庙会元宵上演系列民俗表演 “旅游+文化”备受追捧
·新疆各族民众欢度元宵节 展示多元文化
·浙江浦江“虾兵鱼将”闹元宵 恍若置身水底世界
·福建长汀“闹春田”客家乡村狂欢节激情四射
·河北千年古镇胜芳镇的年味儿:花会、灯展“闹”元宵
·青海塔尔寺上演传承280余年“跳欠” 祈福国泰民安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