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中国民间花会艺术“正定高照”:传统中展露新机
华夏经纬网   2017-02-13 08:32:10   
字号:

中国民间花会艺术“正定高照”:传统中展露新机

正定高照。 韩冰 摄

  中新网石家庄2月12日电 (郝烨俱凝搏)鼓点响起,51岁的史文水单手托起碗口粗、近36公斤重的幡旗一端,猛然用力向上一抛,12米高的幡旗便稳稳地竖立在他的头顶,动作一气呵成,扣人心弦。

  这是每逢传统节日史文水都要表演的民俗节目。自14岁正式开始学习“高照”至今,史文水已经从徒弟变成了师父。虽然2008年“正定高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史文水说,他真正的任务还未完成。

  史文水的家乡新城铺镇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正定县。春秋时期,白狄族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即今新城铺,这里是当时商贾云集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之地。

  “正定高照”属于正定的民间花会艺术。民间传说,皇帝出行时常伴有仪仗队,打举幡旗的人在闲暇之时,便要玩弄幡旗,最终练得一身绝活。而为皇帝打旗讲究“吉星高照”,据此取名“高照”。后来此技艺流转到正定,村民代代相传沿习。

正定高照。 韩冰 摄
 
正定高照。 韩冰 摄

  “高照”所用道具主要为粗大竹料,表演前把竹竿用龙凤小旗缠绕,上竖两把花伞,竿顶插有雉鸡翎等作为装饰。表演者则要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种动作。史文水介绍,“高照”的主要动作套路有托塔、盘肘、二踢脚、旱地拔葱、孙猴背剑、二郎担山、老虎大撅尾、跨篮等,表演时还有鼓乐伴奏。

  “小时候只是觉得好奇,便开始学习,后来发现这门技术还能锻炼身体,于是就一直练了下去。”当时的史文水不会想到,“正定高照”这门技艺会伴随他至今。

  史文水说,儿时学艺时,师父要求他们从最重的竹竿练起,他们要将几十公斤重的竹竿或用头顶,或用下巴顶,不时变换姿势,受伤更是家常便饭。

  史文水说,“高照”的表演主要在传统节日或农闲之时,需表现出农民在太平年间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其动作灵活多变,扣人心弦。

  如今,包括史文水在内的“高照”艺人不得不面临“高照”的传承问题,“我们团队大多都是四五十岁的表演者,传承断层问题很严重。”史文水坦言,“正定高照”的自发性传承面临很多困难。

  为此,“高照”技艺传人也在积极探索新的传承思路。2014年,“正定高照”传承基地在正定县第四中学成立。正定县第四中学政教主任张红刚说,他们通过邀请老艺人来校讲解宣传“高照”技艺,增加年轻群体对“高照”的了解,“让这门技艺在传统中展露新机”。(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四川阿坝县郎依寺举行“莫郎节”活动
·广州城隍庙举行“城隍爷”“分灵”海外活动
·四川遂宁“铁水火龙”闹元宵
·河北广阳民俗文化闹元宵 民间艺术齐秀绝活儿
·福州举办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 魅力民俗闹元宵
·广西侗乡百年坡会从“独乐”到“众乐”
·青海湟中:百年民俗社火中的“空中杂技”
·马祖举行两马同春闹元宵点灯仪式
·甘肃甘南举行毛兰姆大法会 百余寺院同日“晒佛”
·非遗庆新春(组图)
·非遗“招子鼓”展演闹新春(图)
·多彩民俗迎元宵(图)
·社火之美(组图)
·贵州兴仁民族联欢:民风民韵里的年味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