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广西千年民俗“炮龙节” 百龙腾跃同祈福
华夏经纬网   2017-02-08 08:38:03   
字号:

广西千年民俗“炮龙节”百龙腾跃同祈福
 
图为广西宾阳炮龙节“百龙舞宾州”活动现场。 杨志雄 摄

  中新网南宁2月7日电(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7日(农历正月十一),“中国炮龙之乡”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具有千年历史的“炮龙节”百龙舞宾州舞炮龙活动震撼上演,一百多条炮龙飞舞腾跃沿街送祝福,数十万民众及海内外游客在爆竹声中炸龙祈福,尽情享受热闹而刺激的新春民俗狂欢夜。

  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该民俗起源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有着“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的美称。宾阳炮龙节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

广西宾阳炮龙节有“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的美称。 杨志雄 摄
 
广西宾阳炮龙节有“中华一绝”、“东方狂欢节”的美称。 杨志雄 摄

  当夜幕降临,宾阳县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炮龙老庙以及各社区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炮龙开光仪式在19时举行,民间神职人员“师公”按照传统仪式,以鸡冠之血点亮龙眼,念着“添丁发财、天下太平”等吉祥语,请龙下凡。点睛礼毕,万炮齐鸣,由龙牌开路,锣鼓队、八音队等跟进,百龙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整个县城一片沸腾。

  炮龙是用竹篾、纸、布等材料扎成7至9节长20至30米的龙,被视为新年神物。舞龙人头戴竹帽、赤裸上身,扎红腰带,在猛烈的鞭炮火阵中毫无畏惧地舞龙。“炮声不停,龙舞不止”,各家各户都准备了几万头甚至几十万头的鞭炮炸龙求福。

  据悉,舞炮龙要经过“点睛开光、沿街巡舞、化龙升天”等环节。其中最后一个环节的“化龙升天”,指炮龙被炸得只剩下一副骨架,人们燃起火堆“送龙归天”。坊间流传,在舞炮龙过程中,群众若是能窜过龙肚、扯到龙须、捡到龙鳞、抢得龙珠,将会在新年获得好运。

图为广西宾阳炮龙节炮声不停、龙舞不止。 杨志雄 摄
 
图为广西宾阳炮龙节炮声不停、龙舞不止。 杨志雄 摄

  “炮龙节是我们春节中最热闹的活动,当地人以此求平安、求快乐、求兴旺、求和谐、求幸福。”宾阳县靖安街炮龙队舞龙艺人廖国维介绍,炮龙文化在当地根深蒂固,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每年炮龙节百姓都会踊跃捐款。

  今年49岁的廖国维从8岁开始舞炮龙,他向中新网记者介绍,其所在的炮龙队成员均是土生土长的“老龙脚”,儿时在炮龙开光老庙周边居住玩耍,沐浴炮龙福祉、浸润炮龙文化长大成人,大家对炮龙民俗有着一种特别亲切、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

  中共宾阳县委书记朱亚明介绍,近年来,宾阳县非常重视炮龙节的保护、传承和开发,积极实施“炮龙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百龙舞宾州”特色品牌。当地在传统炮龙节“游彩架”、“灯酒会”、“舞炮龙”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型炮龙之夜晚会、炮龙表演比赛、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俗文艺大展演等内容,使整个炮龙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异彩纷呈。

  广东籍游客张敏与几位友人慕名前来体验宾阳炮龙节。她说,除了大规模的舞炮龙活动,这个古老的节庆还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民俗元素。她不仅观看了舞彩凤、师公剧、踩高跷、游彩架、丝弦戏等民俗文化展演以及炮龙节音乐会,还参加灯酒百家宴、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此次旅程“相当过瘾”。

  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七旬老人吉姆也首次来到宾阳县体验炮龙节,他直呼这一民俗活动很热闹、很壮观、很喜庆。他当天买了10多顶炮龙帽准备带回美国与朋友分享,并表示要介绍更多的外国朋友前来体验。

  宾阳县官方介绍,目前,当地已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在宾州古城建立了宾阳炮龙陈列馆、传承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新生代传承人的培训,使宾阳炮龙节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目前,宾阳炮龙走出国门远赴新加坡进行表演,并与台湾台南盐水蜂炮进行多次交流,连续举办了3届南宁(宾阳)—台南(盐水)“双炮”交流系列活动,在国际上颇具盛誉。(完)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细数老北京元宵习俗 元宵曾叫“汤团”
·正月十一:河北南和举办千年民俗活动“抬黄杠”
·广东揭阳元宵“行彩桥” 十万市民行桥祈福
·贵州石阡齐聚百条毛龙 传承非遗文化
·非遗项目“泽畔抬阁”展演闹新春(图)
·河北:鼓王争霸迎元宵(图)
·湖湘戏曲唱响长沙火宫殿大庙会 唤醒“年”的记忆
·中国北方民俗“老鼠娶亲”由村入城
·文化庙会精彩纷呈 香港市民感受川味新春(图)
·台湾:春节宝岛“疯彩券”
·台北灯节开幕 “小奇鸡”领衔亮相
·贵州龙里:“跳月”俏争春(图)
·苗胞起舞闹新春(组图)
·逛庙会 赏民俗(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