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民俗地理 大陆
端午"碱水棕"揭秘:老人孩子吃了不胀肚(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23 10:21:46   
字号:

图/广州日报记者王燕、陈忧子

    文/广州日报记者林静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说起粽子的种类,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从粽子馅上分,咸粽有肉粽、咸肉蛋黄粽、香菇粽、鲍鱼粽、莲子粽等,甜粽有水果粽、豆沙粽、枣子粽、香芋粽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地区的人爱吃碱水粽、白粽。

    

    咸粽

  五花肉花生绿豆

  香味缠绕

  “小时候,我们家的阿姨是来自顺德的,她包的粽子好香啊,到现在几十年了都忘不了。”家住荔湾区的王大姐回忆道。

  原来,阿姨先把五花肉用五香粉和盐腌制三四个小时,待五花肉全部入味了才开始包,她特意加了花生,让肉和花生、绿豆的香味缠绕在一起。王大姐说,阿姨包的顺德粽子个头比较大,超过4两重,是长条形的,有四个角。

  现在要想买地道的广州粽,恐怕只有在老城区的老字号里才买得到了。记者在中山六路找到一家80多年的老店——惠西小食店,这家店的粽子远近闻名,包粽子的吕大姐说,她已包了37年的粽子。

  吕大姐说,广州本地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荷叶包的不是粽子是糯米鸡。她熟练地拿起两片竹叶相互交叉形成漏斗状,把糯米、绿豆、蛋黄、干贝、拌了五香粉的五花肉放进去,再拿两片竹叶裹住四周,固定好之后又用一片竹叶兜底,三下五除二就把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有讲究,一般要煮三个钟,否则粽子是煮不熟的。”

  碱水粽

  老人孩子吃了不胀肚

  “我们家的人喜欢吃碱水粽,因为碱水粽有助于消化,老人和孩子吃了之后不会觉得肚子胀。”万阿姨说。万阿姨家住海珠区,她家人来自江西。她说,老家人吃咸肉粽比较多,不过也有很多人吃碱水粽,她家每年都会包碱水粽。

  据万阿姨介绍,先把糯米用水浸半个多小时,然后放食用碱进去,食用碱的多少按照个人口味来定,把糯米和食用碱搅拌均匀再用竹叶包扎。“包碱水粽有诀窍,就是一定要用草绳绑,而且一定要绑紧,否则会影响口感。”

  万阿姨包的碱水粽一般6~8厘米长,长条状,有四个角。碱水粽比较难煮熟,为了节省时间,她一般用高压锅煮,且会煮两次。先煮半小时,拿出来之后为了让口感更好,要再放进高压锅煮半小时。

  碱水粽煮好了,万阿姨的孙子翔翔特别爱吃,他说:“奶奶包的碱水粽真好吃。”

  甜粽

  入口香甜让人快乐起来

  李阿姨的老家位于湖北西北部,她的女儿在广州工作,她和老伴一年中有一半时间是在广州度过的。一到端午节,李阿姨就忙碌起来,按照湖北老家的传统习俗,她会自己包几个甜粽子,然后煮咸鸭蛋,还要去摘几束艾蒿插在门口。

  李阿姨老家人吃的甜粽是有讲究的,粽子馅有的是红枣等水果,有的是蜜枣、葡萄干等蜜饯。包粽子的粽叶是南方一种特殊的竹笋叶,有种特殊的清香味。

  这种甜粽的形状也和其他地方不同,整个粽子有三个尖尖的棱角,粽子的大小随着竹笋叶的大小来定。

  “端午节吃一个甜甜的粽子,会让人快乐起来。”李阿姨说,当地除了甜粽,还有白粽,就是粽子里只有糯米,包好煮熟之后拿粽子就着白糖吃。

  李阿姨说,湖北的甜粽包法比较简单,把糯米浸胀之后就可以和红枣、葡萄干等放在一起包进竹笋叶了,一个不大的粽子用一片竹笋叶就可以包扎完成。

  小链接:

  各地粽子一览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

  四川粽子: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其制法是先把糯米、红豆浸泡5至6小时,将水倒出,放入椒粉、川盐、味精和少许腊肉,用粽子叶包成约60克的四角粽。

  苏州粽子:苏州粽子是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海南粽子:海南粽子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

  闽南粽子:烧肉粽、碱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精工巧作,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多样作料,香甜嫩滑。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各地奇葩端午习俗:南京破火眼 四川出端午佬
·台州澄江端午习俗吃"斗米虫" 吓哭新媳妇
·非遗专家:端午不能互祝快乐 只能互送"安康"
·老天爷决定端午节习俗:南龙舟、北赛马
·京津冀蒙辽非遗绝活儿集中亮相第八届河北民俗文化节(图)
·福建古雷50多座庙宇迁建民俗园 留住"乡愁"
·84岁老人家传老虎八卦手艺 子女不愿学想招徒(图)
·百年前郑州就有城中村:名叫"里" 系外地人落脚地(图)
·闽南最长龙舟下水 安"龙眼"祭屈原(图)
·浙江浦江"一根面"长300米 450人"接棒"传递(组图)
·浙江浦江千年抬阁迎会亮相 18个娃娃凌空飞舞(组图)
·塔尔寺萨嘎达瓦月里的"人神共舞"
·重庆也有"二人转" 酉阳丑戏沉睡上百年(图)
·厦门保生大帝"巡安"两岸 演绎闽南文化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