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照片
北京-莫斯科,万里长话一线牵
华夏经纬网   2020-03-26 16:00:07   
字号:

周总理视察中南海电信局话务台

  赵其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需要,急需打开一个国际通信出入口,因此迅速开设了与苏联、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无线电报电话业务。但是,无线电通信很难满足保密的需要,极易造成失密。

  临时专线解了燃眉之急

  1950年1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与苏方进行会谈。在此期间,邮电部副部长兼军委电讯总局局长王铮突然接到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周总理要与在北京的陆定一、李克农直接通电话,商谈重要事情。

  当时北京的通信状况是:电信线路已被破坏殆尽,尚未完全恢复。市内电话勉强可以打,国内长途都很难接通,更别说国际长途了。即便勉强接通长途电话,一旦转到市区,质量就没保证,通话时需要双方大喊大叫,总不能让周总理在莫斯科大喊大叫吧,这不但有失国际形象,也不能做到安全保密。怎么办?

  为了完成总理交代的任务,王铮与业务技术人员商量后确定一个办法:在北京厂甸南局选一条长途线路突击整治,通过华北军区和沈阳线路,将电话接到边境。长途电话从载波机直接接到机房隔壁的房间作为临时电话间,完全跳开市内电话系统。一条临时的、安全的国际长途专线就这样开通了。

  陆定一与李克农来到南局,在那间临时的电话间内,与远在莫斯科的周总理通了电话。事后领导反映话音质量不错。这次通话,是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第一次通过有线线路的直接通话,但线路毕竟是辗转接通的临时专线,不能长期使用。迅速建设北京至莫斯科的直达电话线路,已成当务之急。

  确定建设北京-莫斯科万里长话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在周总理主持下,随访的中国邮电代表团与苏方邮电部签订了《建立电报电话联络协定》,决定修建北京至莫斯科之间的直达电信线路,以适应两国交往需要。

  这条横跨亚欧的国际电话线路,全长1.2万多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陆上有线电信线路,使用的都是架空明线,中国境内全长2478公里,从北京经山海关、锦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海拉尔,到边境城镇满洲里,然后越过国境与苏联的远东通信线路连接。

  按建设要求,这条线路要开通两对3路载波铜线。所谓3路载波,就是使用载波技术,在普通线路上增开3路电话,一对线即可同时传送4路电话,两对线可同时满足8路电话的通话。北京长途电信局负责北京至沈阳载波机的安装测试及全线开通任务,线路由邮电部组织几个工程总队分段建设。1950年5月正式开工,要求年内全线开通,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创业艰难百战多”,全线最艰巨的任务是东北段,国内2400多公里的线路有1900公里在东北,而原有可利用的旧杆路多在解放战争中毁于战火,或被土匪盗毁,因此绝大部分需要重新建设。为此,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将此列为当年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共组建了9个施工队,每队30到50人,工人们都以能参加国际线路工程为荣。

  艰苦卓绝半年通线

  齐齐哈尔至满洲里一线,原有杆线残存无几,全部需要重新立杆架线。施工队分别从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施工,穿越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施工地段地形复杂,荒无人烟,而且气候无常,野兽出没。工人们住在帐篷或蒙古包里,饮水要靠远途运输。中午草原上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夜晚则降到10摄氏度以下。工人们每天早晚要走一二十里往返工地,每天加上走路的时间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但没有人叫苦喊累。

  入冬后的11月,几个施工队赶修哈尔滨至齐齐哈尔段线路,要经过萨尔图水害区。那里终年积水,工人们立杆架线都要在齐腰深的水中作业。当时没有水中作业的防护用具,而且已经到了冰封雪飘的季节。工人们争相光腿下水,实在冻得受不了了,上来擦干身体,套上棉裤,喝几口酒,烤烤火,再下水干活。

  当时没有现在的施工机械,都要靠人力完成。修建长春至双城和长春至铁岭段线路时,正值东北滴水成冰的12月,气温已降到零下30摄氏度以下,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用丁字镐在冰冻三尺的地上刨一个杆坑。常常是狠狠一镐下去,只刨下拳头大的一块冻土,虎口却被震裂了。架线时如果没戴手套,手刚接触金属线就会被粘下一块皮。就这样工人们依然坚持干,终于按期完成了这段近400公里冻土地的新建杆路工程。

  自然条件的恶劣,施工设备的简陋,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与之相比,技术上的困难更是困扰施工的难题。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设计与实践,攻克了长途串音、线路测量、垂度设置等大量技术难题,如期保证了施工进度。东北地区的邮电、林业及铁路部门,也为这条国际线路的如期完工,在铜线和木杆供应、运输等方面给予了全面配合。

  1950年12月12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第一条有线国际电话线路——北京至莫斯科电路正式开通,成为当时欧亚大陆最长的有线载波电路。这条线路与苏联远东线路连接后,立即畅通。邮电部为此向参加国际电信线路工程建设的全体职工颁发了“1950年恢复建设纪念章”。

  这条国际电话线路承担了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任务,经苏联通达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这条国际电话线路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总理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中苏间国际电信线路的建成,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
·千年荔枝湾 荔枝何处寻
·圆明园多栋建筑旧照首次公开:唯一的影像记录(图)
·120幅老照片亮相 展示19世纪中国
·燕园 曾被胡适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温故:民国销烟往事
·揭秘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全程手工进行
·故宫鲜为人知的隐秘景区
·北四川路上的名人掠影
·乾隆儿时乐园首现真容
·图说北京:前门眺望
·老北京记忆: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新华书店80岁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初诞生在窑洞里
·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