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照片
方寸天地呈现历史画卷
华夏经纬网   2019-10-28 13:32:58   
字号:

图一:1959年10月1日发行的邮票《开国大典》。

图二

  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望美术史,油画《开国大典》作为不朽的历史见证,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这幅诞生于1953年的美术作品,真实记录下历史上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了。在艺术表现上,创作者董希文将外来造型手法与中国传统艺术语言相融,引领“油画中国风”。这幅作品一经面世便引起强烈反响,与其相关的宣传画、明信片、书籍等层出不穷。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原邮电部特发行5组邮票,其中的第五组,一枚一套,便是以油画《开国大典》为邮图设计而成。与此前以油画为邮图的邮票不同,《开国大典》邮票采用了大票幅设计。因油画原作长约4米、宽约2.3米,故将其移到方寸尺幅的邮票上时,就须将邮票作必要的“放大”。最终,这枚邮票横向尺寸超50毫米,这样的尺寸在新中国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尚属首次。

  《开国大典》票幅的大空间,正与这幅油画所展现的大国气象相谐适。色彩鲜艳、富有视觉冲击力是油画《开国大典》的显著特征。遗憾的是,当时的邮票印制水平,还无法实现以原画彩色版式印制邮票。故而,这枚邮票只能采用单色印刷,但深沉庄严的紫红色泽,依然可以令人感受到节日的隆重与喜悦气氛。

  雕刻版印刷作为一种古老的邮票印制传统,应用广泛。从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到中国第一枚邮票《大龙》,大量邮票采用雕刻版印制而成,《开国大典》邮票同样应用了这一技术。邮票雕刻者唐霖坤,以精微细巧的技艺,将大气恢宏的场面纤毫毕见地刻画出来。开国元勋的精神面貌和天安门城楼的喜庆饰物,雕刻得精细而逼真,烘托出开国大典的盛况。这枚邮票忠实再现了油画原作形貌,传递出原作神韵,是线条力量的彰显,也是单色造型立体的艺术创造。

  作为新中国重要历史时刻的艺术记录,油画《开国大典》多次被用于国内外邮票和邮品。1999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世纪交替 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纪念邮票,其中一枚直接将1959年的《开国大典》邮票作为邮图的一部分,以“票中票”形式体现《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在外国邮票和邮品上,油画《开国大典》也屡次亮相。在布隆迪、古巴、吉布提、几内亚比绍、马尔代夫、莫桑比克、朝鲜等国发行的有关中国的邮票上,均曾采用该作品。这幅经典杰作持续焕发不朽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宣传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主题邮票向世界展现出当代中国风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邮票的发行尤为引人关注。如2013年起,以“中国梦”为题发行的系列邮票,以富有时代色彩的深蓝、金红、碧绿为主色调,以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嘉兴南湖红船、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等为主要图案,形象表达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大主旨。近年来,以“一带一路”为题发行的多套邮票,体现出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些邮票不仅展现了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现实状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欧班列等重大事件也被生动表现在邮票上。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新的经济发展成就,皆在邮票上以多套、多枚、多画面的形式重点表现。这些气势磅礴的景象在富有现代创新理念的艺术构思下,于方寸天地间彰显时代特色。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纪念日当天,中国邮政发行一大套纪念邮票。一组邮票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主题,深刻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一枚小型张(见图二)则重点表达各族人民对新中国的衷心祝福,烘托举国同庆的节日气氛。

  品鉴这些方寸之间的历史画卷,领会新中国70年奋进历程,不仅可以重温历史,更能鼓舞激励今人。

    李近朱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千年荔枝湾 荔枝何处寻
·圆明园多栋建筑旧照首次公开:唯一的影像记录(图)
·120幅老照片亮相 展示19世纪中国
·燕园 曾被胡适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温故:民国销烟往事
·揭秘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全程手工进行
·故宫鲜为人知的隐秘景区
·北四川路上的名人掠影
·乾隆儿时乐园首现真容
·图说北京:前门眺望
·老北京记忆: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新华书店80岁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初诞生在窑洞里
·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图)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