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照片
千年荔枝湾 荔枝何处寻
华夏经纬网   2019-07-04 16:28:10   
字号:

  千年荔枝湾 荔枝何处寻

   水里“长”出商业繁华地 早在唐代已种荔枝 上世纪40年代起“荔枝红”逐渐黯淡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十三行时期商人潘长耀的花园,紧靠荔枝湾涌。

点击进入下一页

清代画家夏銮所绘《海山仙馆》图,“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如在眼前。(图/fotoe)

  广州水城记忆系列

  本栏目由广州日报独家与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联合推出,逢周四刊出,敬请关注。

  说起荔枝湾,我们总会想起“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诗句,那么,荔枝湾的荔枝何时开始出现,又因何消失不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追溯前生

  水里长出繁华地 一湾清溪如琉璃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门着花鞋,花谢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是每个在西关长大的孩子都会唱的童谣。

  西关“水浸街”的记忆与它的历史息息相关,因为这个保留着老广州人太多美好记忆的地方,大多是从水里一点点“长”出来的。不信,你读一读曾昭璇、曾宪珊先生写的《西关地域变迁史》,其中说到,西关是古时平原不断向珠江北岸淤涨的结果,两千多年前,从今光复中路以西到黄沙路华贵路的下西关仍在水下;到了1500年前的六朝时期,今天的上下九一带已有较多陆地出现;到了唐代,今天的西关地区大部分已成陆地,宋代又往南“长”了一点,明代再往南“长”一点,才有了今天西关的轮廓。如果我们尝试用“蒙太奇闪回”的方法,来回想西关的模样儿,想象它从水鸟低飞、荒无人烟的沼泽变成“烟水十里、荷塘处处”的田园,再渐渐拥有“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繁华绮丽,直至今日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难免还是有点沧海桑田的感慨。

  如果把我们深爱的老西关比作一个温柔婉约的女子,那荔枝湾涌无疑是她项上最美的珍珠之一。其实,在古文献里,人们常满含深情地把它称为“西溪”。这条溪流的源头在北江,从今西郊游泳场入口,蜿蜒流过西关,经黄沙而出珠江,“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了代代流传的诗句。而在清代文人樊封笔下:“是溪也,近带两村,远襟南岸,水皆漂碧,滑若琉璃,即古所称荔枝湾也。背山临流,时有聚落,环植美木,多生香草。榕楠接叶,荔枝成荫,风起长寒,日中犹暝……”

  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流行的时代,我当然不能强求你细细体味这些蕴含诗意的句子,不过,你若愿意读完后闭上眼细细体味,或许眼前就会出现清幽宁谧,如山水画一样的风景,给炎炎盛夏带来几许清凉。

  千年荔枝红

  南汉:皇宫御苑 大摆“红云宴”

  荔枝湾的荔枝是何时出现的呢?据史料记载,唐咸通年间(公元861~875年),岭南节度使郑从傥在荔枝湾建了一座园子,遍种荔枝,他的老友曹松游览以后,还写下了“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的句子。

  真正对荔枝湾进行大规模开发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他们在城里城外大修宫苑,荔枝湾一带也不例外。这一座名为“昌华苑”的离宫遍种荔枝,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南汉国主就与妃嫔在此坐着画舫游玩,品尝荔枝,美其名曰“红云宴”。不过,除了首任国主外,南汉国的其他几位国王都是只讲享乐的主,宋兵一到城外,末代国主一把火烧了昌华苑,“红云”遍地的御苑就此灰飞烟灭,只在“昌华大街”等地名里留下了蛛丝马迹。

  据《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一书的记载,清代荔枝湾的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用清代文人熊景星的话来说:“居人以树荔为业者数千家……红云十里,八桥画舫,游人萃焉”,这大概也就是樊封写下“榕楠接叶,荔树成荫”的时候。可以想象,荔枝湾涌有热闹的一面,也有宁谧的一面,真像个善于变化的俏姑娘,让人怎么看也看不厌。

  清代:碧水倒映藏书楼 荔枝香里有书香

  “红云十里”的水乡风光自然吸引了许多富豪过来“买地置业”,修起了一个个清丽雅致的园林,而且名字都很好听,像“听松园”“杏林庄”“海山仙馆”之类,其中,尤以海山仙馆最为知名。这座“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的私家园林极尽奢华,主人潘仕成是晚清年间广东最富有的盐商。海山仙馆内有一湖,方圆近百亩(约6.7公顷),湖上种满荷花,园内古木参天,广种荔枝。这里当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荷花世界,荔子光阴”是最得大家欢心的风景。

  不过,潘仕成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他专门在园子里建了个书坊,印出了令当时知识界耳目一新的《海上仙馆丛书》,这套丛书除了收罗中国历代先贤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了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后的学术巨匠。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利玛窦的《同文指算》、《寰容教义》,英国医生合信所著、开广州西医治疗之先的《全体新论》等,绝对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在全国无出其右。

  书香伴随荔枝香,“荷花世界,荔子光阴”更多了一份文化底蕴。

  红云成追忆

  菜农聚集开垦 “荔枝红”渐行渐远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句流传千古的感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海山仙馆也逃不开这样的命运,潘仕成晚年时,因经营盐务出现巨大亏空,被官府抄了家,海山仙馆渐渐变成断瓦颓垣。后来,在其故址上,一些富商名流与知识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小画舫斋、夏葛女医学堂、端纳护士学校等园林与学校,对广州的文化传承与新学普及贡献甚巨,其中的故事,我们留到以后细说。

  如今且回到一开始问的那个问题,荔枝湾的荔枝是何时消失的呢?据《荔湾文史资料》所载,日军占领广州后,荔枝湾涌出河口的珠江水道被封锁,荔枝湾日渐萧条,之后由于城区人口日渐增加,许多贫民菜农开始聚集于此,种菜比种荔枝来钱容易,于是,岸边的荔枝被砍得越来越多;此外,20世纪40年代,荔枝湾涌畔建起了化工厂与印染厂,空气、土壤与水污染给荔枝带来了致命伤害,如此一来,千年“荔枝红”便渐渐黯淡下去。虽说工业化的脚步无法阻挡,但想来总有些感慨,也促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相处作更多思考。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圆明园多栋建筑旧照首次公开:唯一的影像记录(图)
·120幅老照片亮相 展示19世纪中国
·燕园 曾被胡适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温故:民国销烟往事
·揭秘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全程手工进行
·故宫鲜为人知的隐秘景区
·北四川路上的名人掠影
·乾隆儿时乐园首现真容
·图说北京:前门眺望
·老北京记忆: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新华书店80岁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初诞生在窑洞里
·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图)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老照片记录粮店变迁史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