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照片
圆明园多栋建筑旧照首次公开:唯一的影像记录(图)
华夏经纬网   2018-12-24 09:32:13   
字号:

  圆明园多栋建筑旧照首次公开

  华人14万欧元拍得相册 海岳开襟、课农轩等建筑首次露面 专家称对研究圆明园意义重大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三张照片分别为圆明园建筑慎修思永(上)、海岳开襟(左下)、课农轩(右下)供图/刘阳

  过去几天,疑似圆明园龙首首次亮相法国某拍卖会的消息引发大量关注。相比备受关注的兽首,同天拍卖的几本相册显得颇为低调。但对圆明园研究者来说,相册当中多张从未公开过的照片,展现了圆明园部分未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的木构建筑的模样,成为这些建筑已知唯一的影像记录。12月21日下午,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在学术交流会议上公开了这组照片,“对研究圆明园的变迁意义重大,甚至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14万欧元拍来圆明园旧照

  据拍卖行官方网站介绍,疑似龙首亮相当天,还有三本相册参与拍卖。其中成交价最高的,是一本包含91张照片,估价600至800欧元的旧相册,最终的拍卖价格为137500欧元。拍品介绍显示,这组照片系法国人萨马累于1880年至1884年间拍摄,主要内容包括法国风景、北京街貌、圆明园建筑等。

  这样一组构成复杂的旧照片何以拍出如此高价?对此,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刘阳解释说,最终拍得该组照片的是一名华裔买家,也是他自己的朋友,买家之所以对这组照片情有独钟,是因为其中包含了十几张从未公开过的圆明园旧照。

  刘阳介绍,拍卖当天,自己也一直在远程关注相册的成交过程。算上佣金等费用,买家为购买这组照片总共需要花费14万欧元左右,但考虑到照片的历史价值,该价格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他透露,同场拍卖的另外两本相册中也包含一些圆明园珍贵照片,但为了集中资金拿下这一本,只能忍痛割爱,“不过,那两本相册应该也是被华人买家买走了,因为最后是通过中文电话叫的价。”

  照片为一名法国外交官拍摄

  12月21日下午,借着一次学术交流会议的机会,刘阳经朋友许可,向学界同仁展示了相册中的大部分照片。

  展示还未开始,同场大部分听众已经支起了手机,准备翻拍这难得一见的圆明园旧照。刘阳介绍,对于北京圆明园在内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的拍摄,英国随军摄影师比托一直被称为第一人,其所拍摄的清末时期人物照、风景照一直是大家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此后,德国人奥尔末最早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拍摄,其作品此后也曾被多次引用,或公开展览。“17日疑似龙首拍卖当天,奥尔末的一本相册也在拍卖,倒数第二手还是我叫的价,但最后还是没有拿下来。”

  而他介绍的重头戏则是来自法国人萨马累的这组照片,“萨马累是清朝末年法国驻华的参赞,在北京生活了四年,是一个圆明园‘发烧友’。”刘阳介绍,之所以说萨马累是圆明园发烧友,是因为他在来中国前,就专门购买了一本关于圆明园的相册,等到自己到北京后,更是多次前往圆明园进行拍摄。“他的拍摄是非常专业的,而且只拍当时还保留完好的建筑,不拍毁于英法联军大火的建筑遗迹。”

  课农轩等建筑露出真容

  刘阳介绍,此次挖掘出来的这组照片最大价值在于,提供了许多已经被毁的圆明园建筑的原貌。“照片中拍摄了圆明园西部的几座木构建筑,充分说明作者拍摄时,慎修思永大殿、课农轩、海岳开襟等建筑还没有被毁。”

  除此之外,得益于影像资料的直观记录,许多学界的猜想得以被证实或者推翻。“像海岳开襟,之前大家一直猜测说,是一座三层建筑,但根据照片来看,显然这是一座两层建筑。”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照片曝光后,就会发现以往对圆明园建筑的修复,有一些可能与原貌并不一致,“比如说三孔桥,看到照片后就会发现,原貌和复制品就是皇家园林和普通公园的区别。有些东西,确实是通过图纸或者样式雷的模型无法复制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像资料在数字复原甚至实物复原领域,都可以提供很大的支持。”

  刘阳说,相册里的多张照片是已知圆明园部分未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的木构建筑留在世间的唯一的影像记录,是可以改变圆明园研究的一批照片。

  影像里的圆明园变迁

  按照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网站介绍,“如今的圆明园由清代紧相毗连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朝五代皇帝历时150余年,集中无数能工巧匠倾心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其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给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的赐园。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清政府的逐渐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这座凝聚着中国人民血汗和智慧的举世名园,于咸丰十年,即1860年10月,遭到英法联军的野蛮洗劫,并被付之一炬。过后40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园内残存建筑,再次遭到官僚、地痞、奸商和军阀的破坏,此后,一代名园圆明园逐渐沦为了一片废墟。”

  而影像的出现,则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最直观的画面资料。“像大家最熟悉的大水法遗址,现在只剩下几座石柱,很难想象当年的原貌;但通过照片,就会发现,英法联军的大火后,西洋楼仍保留了雕工精美的构件,只是后来又遗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此外,高清的照片还能为找回圆明园流失文物提供助力,“前几年我在西单附近闲逛时,在一间民居里发现了一对石鱼,当时就觉得很像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但又没有资料可以进行核实。后来就是因为找到一张照片,通过比对,最终确认就是圆明园的文物。还有现在放在颐和园的麒麟,看了照片,就会发现,原来是圆明园的东西,后来两只麒麟都有受损,好在没有坏在一处,就‘拼’出来了一只完整的麒麟。”

  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120幅老照片亮相 展示19世纪中国
·燕园 曾被胡适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
·温故:民国销烟往事
·揭秘新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飞机:全程手工进行
·故宫鲜为人知的隐秘景区
·北四川路上的名人掠影
·乾隆儿时乐园首现真容
·图说北京:前门眺望
·老北京记忆: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新华书店80岁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初诞生在窑洞里
·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图)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老照片记录粮店变迁史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