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老照片
乾隆儿时乐园首现真容
华夏经纬网   2017-08-03 11:09:13   
字号:

昭泰门北为天王殿,又称雍和门,此殿原为王府的宫门,后改建为天王殿,摄于1921年。

  五福堂。五福者,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人得五福,尽善尽美。康熙帝御赐照片中的建筑为“五福堂”,是乾隆帝反复题写“五福”之额的源头。

  大和斋遗址。大和斋是雍和宫东书院的主要建筑,本片拍摄于1921年,当时这里已经沦为一片瓦砾。

  

雍和宫宝坊侧面,摄于1921年。

  在大和斋之东,画舫之后,左右回廊相接,北向有台,匾为“大块文章”。

  万福阁是雍和宫的第五进大殿,也是最后一座正殿。中间主楼为三层,左为延绥阁,右为永康阁。万福阁中有一尊高达26米的白檀木刻弥勒大佛。

  东书院后佛楼,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仿建摹本。照片中可见佛楼一侧有二层叠落游廊相通,云步踏跺旁置一座汉白玉承托的青铜鼎炉,脚下的鹅卵石铺路也非常考究。这里的整体环境似有几分紫禁城乾隆花园的味道。

  雍和宫东书院进门后有三片巨大的假山叠石,平安居、如意室、大和斋、画舫、五福堂等建筑就被这些假山分割包围,形成一处处幽静的园林空间。

  乾隆皇帝是在哪儿出生的?二百多年来,无论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这个问题一直都扑朔迷离。最近,一批从未公诸于世的乾隆帝儿时生活场所照片横空出世,或许可以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一些信息。

  雍和宫是雍正帝登基前的藩邸,登基以后始称“雍和宫”,雍正帝驾崩后曾停灵于此。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乾隆帝弘历就出生在这里。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将其改建为藏传佛教庙宇。由于这里曾出了两代帝王,是名副其实的“龙池肇迹之区”,后世皇帝对这里予以特别的关照,除了拥有“北方黄教中心”的名头外,一应修缮、管理、陈设等,几乎与紫禁城毫无二致。

  乾隆帝改雍和宫为黄庙,并不是彻底颠覆旧有建筑。作为乃父潜邸时期的书院加花园,雍和宫的东路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清宫称这里为“东书院”,是一处与中路的金碧辉煌相迥异的“世外桃源”。对于乾隆帝来说,这里是能够唤起他12岁以前生活记忆的仅有场所,对他意义重大。遗憾的是,这片“世外桃源”没能保留到今天,即便雍和宫的历史照片多如牛毛,先前也从没有见过任何关于东书院的影像。日前,笔者在一部拍摄于1921年的照片册中,偶然发现了几张雍和宫东书院的历史照片,对比清宫文献记载,竟然可以按图索骥,将这座乾隆帝儿时的乐园,还原在读者面前。

  雍和宫东书院位于整座建筑群的东北侧,南北范围与中路的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相平行。这里原有院门三间,进门后称“平安居”,后有书室三间,其北有堂,堂后称“如意室”,乾隆帝儿时曾居此室。再往后是东书院的正厅,名“大和斋”(清宫又作“太和斋”),还有东寝宫,额为“窗含远色”,周围山石高峰点缀其间。后殿名“静挹化源”。大和斋东,南为“画舫”,北有正殿名“五福堂”,匾额为康熙帝御赐,在以后的历史中,被乾隆帝在紫禁城、圆明园、避暑山庄反复题额的“五福堂”就源于这里。大和斋西面叫“海棠院”,院北是一片东西向的长房,后来作为经卷库。穿过西侧的台阶可到达前后两排延楼,清宫称“佛楼”,前楼西侧斗坛名“祝龄坛”,再往西是“太岁坛”,后楼西侧为“斗姆宫”。值得一提的是,这片前后佛楼从建筑布局,到释道杂糅的供奉,甚至是“佛楼”二字的称呼,与圆明园中景物可以一一对应。这里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的建造摹本。

  雍和宫作为黄庙落成以后,乾隆帝几乎每年的新年都要来此“瞻礼”,拈过香后一定要回到儿时生活的这片东书院小憩。每到这里,他都会陷入深深的回忆中,怀念父亲,更是怀念儿时的自己。“祇拟承欢春梦里,可能聆训午庭中”“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惟念我初生”“别兹回忆垂髫岁,何此忽为华发人”感伤之情,溢于言表。也许,只有站在东书院回想过去的那一瞬,乾隆帝才可能体会到一点普通人的儿女情长吧。

  图文/王志伟(作者为故宫出版社宫廷历史编辑室主任)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虞鹰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图说北京:前门眺望
·老北京记忆:无风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新华书店80岁了,你可能不知道,它最初诞生在窑洞里
·梅兰芳与日本歌舞伎(图)
·烫不烫头发,曾经是个问题
·老照片记录粮店变迁史
·民国年间北京的太极拳
·天坛变迁:前身为天地坛 清代达到极盛
·穿越时空的百年对望
·老照片里的涂鸦(组图)
·慈禧太后的小火车
·学者李辉沪上谈巴金与文坛老人(图)
·镜头中的“七七事变”:日军炮轰宛平城旧照曝光
·秀你一脸:旧时光中那些著名的伉俪合影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