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发现国内迄今最早木炭窑
华夏经纬网   2021-08-24 15:36:20   
字号:

  光明日报太原8月23日电 记者李建斌、杨珏23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通过实验考古验证,山西省绛县西吴壁遗址被证实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炭窑遗迹,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木炭窑。西吴壁考古发掘项目执行领队田伟称,这组木炭窑的发现,为研究早期生产、利用木炭及早期木炭质量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为复原冶铜生产工作链,厘清冶铜作坊布局增加了新材料。

  西吴壁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古绛镇西吴壁村南,地处涑水河北岸的黄土台塬上,南距中条山约6公里。该遗址面积达110万平方米,兼有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二里岗及周、汉、宋等时期遗存,发掘出多个时期的遗迹与遗物,其中以二里头、二里岗时期的冶铜遗存最具特色。该遗址填补了中国冶金考古的空白,曾荣获“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至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在西吴壁遗址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确认该遗址是一处夏商时期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冶铜遗址。其生产原料为中条山的铜矿石,冶炼所得的纯铜除少量在当地制造小型工具外,大部分被运往中心都邑的铸铜作坊用于铸造铜器。

  考古工作者在遗址冶铜遗存集中分布区东区发掘时,发现一处特殊遗迹。考古队员怀疑这组特殊遗迹与早期烧制木炭有关,遂四处寻访具有烧炭经验的人员。在与西吴壁村村民侯兴智交谈过程中,考古队员得知其多年前曾在翼城县从事烧炭工作,遂邀其前往查看这组特殊遗迹。侯兴智看后表示,圆形直壁坑与绛县、翼城等地常见的木炭窑形制类似,只是不见窑室顶部,且发掘所见木炭窑的体量较其以往所见之木炭窑稍小。

  考古工作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时期烧制木炭的工艺与今日相比,可能有所差异。若其确属木炭窑,窑室体积略小于今日所见,也属情理之中。基于这些重要线索,考古队决定在附近选址仿建一座圆形直壁窑室,开展烧制木炭的实验,以验证此种结构的遗迹是否具备生产木炭的功能,并观察烧制木炭后形成的遗迹与发掘所见者是否相同。

  仿建的木炭窑整体近似窑洞。烧制木炭实验包括选址建窑、装柴、点火、封窑、取炭等步骤。为确保所得数据确凿无误,类似烧制木炭的实验考古队反复进行4次,所得数据基本相同。由此推测此组木炭窑中,单个窑室每次烧制木炭产量约64千克。若三个窑室同时工作,4天可烧炭200千克左右。

  通过观察,烧制木炭的全过程并无复杂之处。且西吴壁遗址附近就是森林茂密的中条山,有稳定的木料来源地,大量烧制木炭不成问题。考古及文献资料表明,木炭在先秦时期广泛用于取暖、冶金、防潮等领域,所用数量巨大。《周礼》《吕氏春秋》等文献中还记载了烧炭季节等与木炭生产有关的细节,但以往从未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夏商时期生产木炭的场所。西吴壁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的木炭窑,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木炭窑遗迹,也是已见与冶铜生产存在直接关系的遗迹中较为完整的一处。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16版)

 

责任编辑:王江莉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土山汉墓考古为何持续半个世纪
·河南挖出世界最古老“铸币厂”已有2600年
·山西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木炭窑
·山西北魏纪年墓新认知:体现南北文化“杂相糅乱”
·最新研究:热河生物群演化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有时空关联
·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神秘古蜀文明佐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考古学家发现北魏时期最完整的“拥抱葬”
·沈阳探索考古勘探前置制度 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
·大仰韶:一个世纪的考古探索
·新疆哈密翼龙动物群首次发现大型恐龙化石
·山西发现金代砖雕墓 墓室雕刻墓主手执经卷佛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视野
  更多
·第17届深圳文博会:科技赋能 让文化"活"起来
·在书海中沟通世界——聚焦北京图博会和北京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走进中国古代钱币展 带您认识古代钱币——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