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东方人类故乡”的考古学家(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7-02 10:37:24   
字号:

 资料图:中国考古现场 中新社发 张远 摄  

  作者 高红超 牛琳

  在河北省阳原县大田洼乡东谷坨村,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位外乡人搬过来居住。他就是考古学界知名的卫奇。

  吸引卫奇的正是分布在阳原县桑干河两岸、享誉中外的旧石器考古圣地,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的泥河湾盆地。

  从上世纪20年代几位外国专家到泥河湾进行地质考察时算起,泥河湾遗址群的科考和发掘已有近百年历程。寻找百万年前人类化石、破解泥河湾之谜是众多中外专家学者的共同梦想。卫奇也是其中一员。

  近日,记者和几位考古学者一起来到卫奇所在的东谷坨村农家小院。在他的住处,只见大大小小的石器整齐摆放在桌子上,随手拿起一块,竟来自170万年至195万年前。

  “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而工作却越做越多。”这位高个子、黑脸膛的75岁老人是“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中国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的学生。他于1967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旧石器考古,1972年与考古学家盖培最先前往泥河湾盆地进行专项史前考古调查,开始了至今已40余年、在泥河湾的科学生涯。

  提起泥河湾,卫奇就像说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全世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只有两处,一处在泥河湾,另一处在欧洲的维拉佛朗,而泥河湾剖面最多、保存最完整。延续不断的人类史前历史就隐藏在60千米长的泥河湾盆地内,其中,100万年至200万年的古人类遗迹密集而连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也是泥河湾如此重要的原因。

  几十年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卫奇走遍了这里的每个山头,找遍了各处山沟,先后发表科学论文与有关科普文章100余篇。

  2001年,卫奇退休后住到东谷坨村继续考古研究,并在村中建起“泥河湾猿人观察站”,成为野外科学考察营地和研究所、大学的现场教学场所。

  像卫奇一样在泥河湾孜孜以求做史前考古的学者还有很多。今年63岁的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院长谢飞同样将大半生学术生涯放在泥河湾。

  “当把考古发掘中的学术问题和秘密慢慢揭开,心情是很美的。”回忆起在距今200万年的马圈沟遗址发现大象脚印时,谢飞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夏天吃了根冰棍儿”。

  然而,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考古学家们尚未在泥河湾找到百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成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事。

  “虽然已经有旧石器能证明200万年前泥河湾有了人类活动,但没有早期人类头盖骨化石,就无法证明是什么样的人生活在这里,处在什么阶段。”谢飞说。

  卫奇亦感叹,“泥河湾研究就像一座永远爬不到顶的大山,奈何学无涯而吾生有涯。”他甚至幽默地表示,希望身后将遗骨埋在“泥河湾层”中,与泥河湾土地融为一体,或许若干年后能幸运地变成化石材料供人类学家研究。

  让这些史前考古学家们欣慰的是,一代年轻人正在延续他们的工作。

  今年26岁的贾真秀是东谷坨村人。其父母以前曾常协助卫奇等考古专家做考古发掘,当时年幼的贾真秀就在发掘工地上玩儿。耳濡目染中,她有了长大后成为一名考古学家的梦想。

  如今,贾真秀已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生。每年暑假她都会回到家乡的泥河湾盆地做考古发掘。

  “像非洲奥杜威峡谷一样发掘出早期人类化石是我们的共同奋斗目标。”贾真秀说,已成为新生代力量的他们渴望在前辈们开拓性的工作中找到新的研究视角,让泥河湾更完善,早日走出桑干河盆地,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真实的考古学:不主动"挖墓" 以人工挖掘为主(图)
·志愿者参加公众考古活动 发现1万年前玉质石斧(图)
·北京通州空地藏明清古墓 正进行挖掘工作(图)
·陕西石峁遗址首次发现4000多年前鳄鱼骨板(图)
·考古人员未见过尸蹩"粽子" 发掘古墓最害怕垮塌(图)
·3000年前北京已有排水系统 陶制水管头尾套接(组图)
·甘肃漳县境内发现春秋战国戎人墓地
·山西陶寺遗址将华夏文明史提前300年
·兵马俑2号坑或出土蓝脸俑 外国兵面世几率小(图)
·内蒙古大兴安岭发现回鹘蒙文彩绘岩画
·陕西石峁遗址发现祭坛遗迹 三面石墙围成方形区域
·考古发现尧舜古国走出传说 陶寺很可能系尧帝都城(图)
·唐太宗昭陵首现唐石雕莲花座 为双重覆莲形
·《盗墓笔记》遭公安专业吐槽:没油车无法点爆(组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