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象牙权杖背后的良渚文明
华夏经纬网   2015-06-18 11:10:09   
字号:

    陈杰

    2014年6月6日,“申城寻踪——上海考古大展”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开幕。在第一展厅中,一件象牙权杖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目光。象牙权杖长约1米,由镦和主体两部分组成,主体呈片状,它是利用整根象牙剖磨制成,上大下小,顶端平直,下端为突出的榫状结构,可以插入椭圆形的镦部。象牙权杖表面装饰有精美繁缛的细刻纹饰,以主体转折处为中轴线,利用浅浮雕手法细致地表现出10组神人兽面纹的主题,主题纹饰外以细密的云雷纹做地纹。镦部同样雕满了纹饰,主题是两组鸟纹和兽面纹,地纹依然是细密的云雷纹。

    这件象牙权杖出土于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遗址。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曾经对福泉山进行过多次发掘,确认福泉山是一处人工堆筑而成的新石器时代墓地,特别是在福泉山墓地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晚期权贵墓葬,当时的发现推动了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研究。2010年12月,福泉山遗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经过细致的调查,考古学者又在福泉山北部250米处发现了另一处权贵墓地吴家场墓地。经过近10天的清理,终于到了墓坑的底部,随葬品开始逐渐显露,其中既有大量的陶器,也有重要玉器,如玉琮、玉璧等,还有众多白色玉珠散落在棺木的底部。更重要的是,在墓葬的东西两侧,考古学者发现了两件雕刻有细密纹饰的有机质器物。

    良渚文化距今已经有4500多年,因为年代久远,埋藏环境较差,良渚文化墓葬中很少会发现保存较好的有机质文物。所以,这两件带有纹饰的有机质文物特别引人关注。为了完整地提取和修复它们,在全国文保专家的指导下,考古学家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实践中采用了“实验室考古清理”的方法,将墓葬整体从野外迁移到室内,然后根据文物的保存现状,单独进行了套取,一边清理,一边加固,两件象牙权杖得以全面清晰地呈现。其中一件长约77厘米,整体结构基本保存,纹饰保存状况差,仅在局部可见纹饰的残留。另一件就是展览中的文物,整体保存相对较好。这两件象牙权杖是该类器物首次被完整清理出来,它的发现也说明良渚文化礼器系统中,除了以往认为的玉质礼器外,还存在以稀有资源为材料的其他质地的礼器。

    权杖上面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重要玉器上的典型纹饰,只有在少量玉琮、玉钺上才有完整的图案,神人纹头戴宽大的羽冠,梯形脸,小眼睛,兽面纹为大眼睛,宽鼻翼,大嘴巴,口内画有獠牙。一般认为这类神人兽面纹与当时的先民崇拜的图腾信仰有关。而鸟纹则是长江流域常见的艺术形象。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邻的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曾出土过多件鸟纹的刻画图案,其中最著名的是“双鸟朝阳”图案。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也常见各种鸟纹的图案。鸟在天空中的自由飞翔,很容易让人把飘忽不定、来去无踪的天帝神灵与鸟联系起来,于是鸟便被想象为神灵驭使的工具。因此,良渚文化一些高等级的玉器上,鸟纹常常装饰于神人兽面纹的两侧,作为辅助纹饰。同时,良渚先民可能还把鸟作为祭祀时巫觋的助手,希望它能够成为人类与神灵之间交流的媒介,以实现巫觋与神灵的沟通。象牙权杖上雕刻神人兽面纹与鸟纹,正体现了当时先民对于这类器物的崇拜。原始先民认为通过这样的图腾崇拜,可以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接受它的佑护。这种重视神秘主义的宗教观念,是良渚文化重要的精神支柱,它也开启了后世长江下游地区吴越先民“信巫鬼,重淫祀”的精神文化传统。

    实际上,在长江流域一直有使用象牙制作礼仪用具或装饰品的传统。象牙材质的使用,与长江地区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亚洲象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东南亚和南亚这些热带地区,我国仅在云南地区有少量野生亚洲象。但是,把时间向前追溯到史前时期,长江流域一直是亚洲象的重要分布区域。在近年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就发现了多件亚洲象的头骨和小腿骨等。与长江三角洲相邻的河姆渡遗址,也曾发现过亚洲象的臼齿、髋骨等,同时出土了多件象牙雕刻品。一直到历史时期,文献还记载了公元前312年“越王使公师隅来献……犀角、象齿”给魏襄王的史实。这些都是亚洲象在长江流域长期生存的实证,而象牙器的制作正是当时先民利用自然资源的艺术创作。而随着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开发,不断地挤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从而造成亚洲象在长江流域的灭绝,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个沉重代价。

    (作者单位: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平举办
·山西陶寺发现世界上最古老观象台
·陕西神木石峁祭坛遗址开始发掘 距今已4000多年
·圆明园考古向公众开放 洛阳铲等专业工具亮相
·三星堆古城怎么毁灭的?专家猜测毁于洪水或地震(图)
·四川三星堆发现疑似古城墙遗址(图)
·圆明园西洋楼成为北京首个公众考古场所
·崖壁上藏神秘两室一厅石洞 或为明代躲避战乱所建
·广州发掘南汉宋代河岸建筑遗存 有蚝壳水沟(图)
·广州公布2014年考古五大发现(图)
·汨罗战国古墓出土罕见陶制彩绘镇墓兽 距今2千年(图)
·圆明园西洋楼开放 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图)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组图)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