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广州公布2014年考古五大发现(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16 09:45:12   
字号:

广州公布2014年考古五大发现

北京路古船发掘现场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摄

南汉宋代木构河堤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摄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7日-11日陆续公布了2014年广州考古五大发现,包括在北京路清代古船、市一大道宋明城墙、流溪河上游先秦两汉遗址群、恒福路汉唐墓葬、以及越秀中路南汉宋代河岸建筑。

  2014年3月至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北京路一项目工地发现3艘古木船,专家判断,这三艘木船制造和使用的时间则可能早至清代中期,清嘉庆、道光年间废弃在此,可能是官府用于巡逻缉捕之用。据悉,这是广州历史城区首次出土古船。

  此次发现古船的工地位于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所在区域属于广州古城区以南、珠江以北,俗称“南关”。根据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70),永嘉侯朱亮祖合宋代广州东、中、西三城为一,并向北扩至越秀山。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广州城以南扩建新城,新城南城墙大致在今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一线。发掘表明,工地所在至迟在清代晚期仍然是珠江岸边,属江边滩涂地带,此后随着城市扩展,珠江岸线不断南移至今天字码头所在。

  2014年6月-11月,宋明城墙在广州市一大道南侧工地被发现。城墙遗址南侧堆积最深距现地表近6米,自上而下包括近现代、民国、清、明、两宋及唐末五代时期堆积层。是广州古城考古的重大发现,被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中被列入全国38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2014年6月-2015年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南中国海考古研究中心、从化区博物馆等组建联合考古调查队,在从化区流溪河上游吕田、良口、温泉三镇共计新发现各期遗址共计260余处,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址共计220处。

  2014年3-5月,在恒福路某工地,清理发现西汉、东汉、三国、南朝、唐、南汉及明代墓葬共20座,出土陶、瓷、铜、铁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2件(套)。其中,七座西汉墓年代自西汉早期至中、后期不等。有两座西汉后期的同坟异穴合葬墓,墓室规模较大、保存完整,除随葬大量陶器外,还有铜印、玉镇、石砚、金饰等器物,特别是两枚龟钮铜印,印文清晰,一枚为“王武信印”,一枚为“王武私印”,表明墓主人名王武,两枚印章中,“王武信印”应当是用于公事往来,“王武私印”则多用于私人事务,表明墓主人为官这是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意义重要。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中山三路以南、越秀中路以东工地清理南汉至宋代大型桩板结构的护坡遗存,以及宋代用蚝壳与石板垒砌的散水遗迹。宋代水沟分布在桩板护坡遗存以南约10余米,同在宋代东城的东侧。由蚝壳垒砌成的遗迹有6条,其中3条由蚝壳与石板或石条构成的散水沟,彼此通连。经观察,这类由蚝壳石板或石条构成的水沟遗迹,应当是宋代东城东墙外侧的散水遗存。根据发掘情况判断,护坡是南汉至宋代广州城东城外的水岸设施。对研究广州古城发展及历史地理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汨罗战国古墓出土罕见陶制彩绘镇墓兽 距今2千年(图)
·圆明园西洋楼开放 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图)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组图)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专家确认: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岩画
·河北工地挖出明将军墓碑 村子历史提前199年(图)
·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10名农民工获授"考古技工"(图)
·广州挖出三艘清代木船 或为官府巡逻缉捕船(图)
·广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现"番禺"字样墙砖(组图)
·"秦俑之父"袁仲一:当地人曾把陶俑当怪物打碎
·河北武邑惊现古墓 文物部门称仿木结构特点明显系北宋时期(组图)
·先秦、两汉遗址220处现身广州流溪河上游(图)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高足杯碎片 系皇家物品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