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圆明园西洋楼开放 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15 08:57:00   
字号:

圆明园西洋楼开放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

记者 浦峰 摄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作为北京市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从昨日起面向社会开放,市民可以现场观看专家考古,未来还可通过报名参加培训体验考古过程。昨天,记者从北京“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现场了解到,圆明园西洋楼考古工作也于当天同时启动。

  专家清理遗址 市民现场见证

  “这是什么铲子?你们把这些土清理出来去干什么?”在圆明园西洋楼遗址的一处考古现场,一些感兴趣的游客询问正在现场清理表层土的考古工作人员。

  昨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同时恰逢北京建城3060周年,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遗产日的主题是“公众考古”,西洋楼将作为圆明园公众考古的场所常年向市民开放。

  记者在遗址周边看到,北京市文研所的数位考古人员正在用手铲、洛阳铲等专业工具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过去我们对圆明园的保护有所不足,一些文物常年被游客和市民踩踏”,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圆明园考古研究室主任张中华告诉记者,考古是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的,游客可以参观,但前提是考古现场要具备必要的文物保护及安全条件。

  据介绍,未来,圆明园考古团队将通过市文物局筛选一部分市民、学生代表,通过短期培训,参与到考古过程中来。“包括清理文物、协助测量、记录,这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有机会让市民参与。”

  未来3至5年 “摸清”圆明园

  张中华介绍,圆明园考古是一个系统工程,将首先对800平米的西洋楼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进而整个圆明园7万平米的遗址进行整理。

  据了解,未来3至5年时间,北京市将分期逐步进行圆明园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摸清圆明园遗址的整体格局、山形水系和遗址布局,推进圆明园大宫门景区、九州景区等重点区域的考古勘探与发掘。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西洋楼作为开放公众考古的场所,张中华表示,西洋楼是园内中西合璧的建筑典型。包括大水法、海晏堂、谐奇趣喷水池等都属于西洋楼景区范围,由郎世宁设计,中国工匠建造,是圆明园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这里游客较多,有利于更多市民参与公众考古。

  据悉,北京市已启动西洋楼遗址保护工作,计划今年11月实施海晏堂蓄水楼遗迹本体加固保护工程等项目。同时,为提升遗址展示水平,将对圆明园遗址标识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置,并完善相关公共服务设施。

  - 追访

  专家:反对原址“复制”圆明园

  “绝对不要恢复重建”,对于圆明园考古发掘工作未来的规划,张中华表示,园内许多散落在地面的构件并不是在其原来的地方,对于建筑结构、文物状况尚需了解,首要还是保护文物。虽然许多建筑有保存下来的图画资料,但是比例不一定完全符合,复建不一定准确。

  张中华认为,复建必须符合2000年国家颁行的圆明园规划。“规定说到10%的面积是可以复建的,但是到底复建哪里,需要文物部门做严密的论证”,他表示,西洋楼绝对不能恢复,作为国耻教育基地,原址恢复不如保留断壁残垣。 (记者吴为)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组图)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专家确认: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岩画
·河北工地挖出明将军墓碑 村子历史提前199年(图)
·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10名农民工获授"考古技工"(图)
·广州挖出三艘清代木船 或为官府巡逻缉捕船(图)
·广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现"番禺"字样墙砖(组图)
·"秦俑之父"袁仲一:当地人曾把陶俑当怪物打碎
·河北武邑惊现古墓 文物部门称仿木结构特点明显系北宋时期(组图)
·先秦、两汉遗址220处现身广州流溪河上游(图)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高足杯碎片 系皇家物品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中国古植物专家发现最早典型花朵 化石出产于辽宁
·西安新公布墓志显示:武则天诸葛亮沾亲带故(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