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重庆主城首现南宋古城墙:长140米 条石规整排列(组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11 16:13:56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发掘现场清理出来的瓷器碎片。

点击进入下一页

城墙填充物中清理出来的汉代墓砖。

点击进入下一页

古城墙体内,使用鹅卵石进行填充。

  重庆历史上有4阶段筑城,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南宋时期彭大雅所筑的重庆城,在彭大雅“不把人当人看,不把钱当钱看”的筑城思路下,冒着战火修筑而成的牢固宋代城墙,挡住了蒙古铁骑数十年的进攻。

  数百年岁月过去,当时牢不可破的宋代城墙,一度消失在了时间的车轮下,让人无处寻踪。昨日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首次对外公布,在考古专家坚持试掘过程中,主城首段宋代古城墙的遗址出土,现身朝天门的嘉陵江边。

  宋代城墙:条石规整排列

  这段首露真容的宋代城墙,位于重庆城九开八闭十七门的朝天门和西水门之间。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西水门至朝天门古城墙遗址考古试掘现场的工作人员蔡亚林介绍,为期一个月的前期考古试掘工作,揭开了140米长古城墙的神秘面纱。让考古专家们惊喜的是,在试掘现场,不仅发现了明代戴鼎所筑的明城墙,还首次发现了南宋时期彭大雅所筑的宋城墙。

  究竟两段城墙长什么样?蔡亚林说,与电视里我们常见的北方砖砌城墙不同,重庆的城墙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建成,随处可见的巨大石块,就成了修筑城墙最好的原材料。

  蔡亚林说,宋代城墙的墙宽达到了近十米,采用的是内部夯土夯筑,外部包裹巨石的方式砌筑而成。800多年时间过去,城墙外立面包裹的巨石上,细密的錾痕仍然清晰可见。虽然是战乱时候所筑,但宋代城墙并不是仓促之作,城墙上砌筑的每一块条石都是规整的有序排列而成。

  明代城墙:既御敌又防洪

  在宋代城墙之外,明代城墙紧贴而筑,蔡亚林说,明代城墙比宋代城墙更高更宽,它完全将宋代城墙包裹在了自己的“身体”之中。但相较于宋代城墙,明代城墙的外墙所砌筑的巨石却不如宋代城墙规整,大小不一的巨石以钉砌的方式码放,筑起了明代城墙的外墙。

  蔡亚林说,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沿江而建的重庆古城墙,除了防御外敌的常见作用外,还兼具了防洪堤的功能。“我们在明代城墙的底部,发现了明显的淤沙层,这说明,重庆的城墙曾经抵御过洪水的侵袭。”蔡亚林说。

  蔡亚林说,他们勘察了淤沙层内部的古城墙后发现,城墙的保存状况非常好,“这说明,重庆的古城墙完全经受住了数百年时间里的各种程度的洪水肆掠。”

  女墙:建筑消失街道犹在

  站在宋明城墙遗址顶部,巨大条石砌成的女墙(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清晰可见,可女墙上的墙垛等建筑物却无迹可寻,但古城墙上的顺城街现身。蔡亚林说,城墙上的顺城街是用巨大石板铺成的路面,在顺城街靠近内城的部分,他们还发现了内径38厘米的石质排水沟。在顺城街的石板之下,就是层层夯筑而成的城墙夯土层,考古工作者发现除了泥土之外,因地取材的巨大鹅卵石也夹杂其中,而越靠近城墙顶部,夯土里的石头就越细小,它们层层相叠,成为城墙牢不可破的重要原因。

  城墙的外立面由下至上砌满了巨石,那么城墙的内立面呢?蔡亚林说,顺江依山而建的城墙,内立面直接就利用了山体,只在极少部分使用了巨石包裹。

来源: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专家确认: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岩画
·河北工地挖出明将军墓碑 村子历史提前199年(图)
·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10名农民工获授"考古技工"(图)
·广州挖出三艘清代木船 或为官府巡逻缉捕船(图)
·广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现"番禺"字样墙砖(组图)
·"秦俑之父"袁仲一:当地人曾把陶俑当怪物打碎
·河北武邑惊现古墓 文物部门称仿木结构特点明显系北宋时期(组图)
·先秦、两汉遗址220处现身广州流溪河上游(图)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高足杯碎片 系皇家物品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中国古植物专家发现最早典型花朵 化石出产于辽宁
·西安新公布墓志显示:武则天诸葛亮沾亲带故(图)
·天津宝坻发掘明代墓碑 填补芮氏家族空白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