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广州汉唐墓葬现一对王武私印信印 出土文物302件(组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11 15:43:12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随葬“王武信印”。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随葬“王武私印”。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西汉墓M15、M16全景。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一对“王武”的私印和信印在位于广州老城区恒福路某工地被发掘,私印和信印同出,在广州地区考古还是第一次,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这是作为2014广州五大考古发现之三——恒福路汉唐墓葬发掘取得的重大收获。

  昨天,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学专家易西兵继续向广州日报通报了2014广州五大考古发现之三——广州恒福路汉唐墓葬。据透露,2014年3~5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工程建设,在恒福路某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清理西汉、东汉、三国、南朝、唐、南汉及明代墓葬共20座,出土陶、瓷、铜、铁等不同质地的文物302件(套)。

  古广州:

  地名带“岗”多为先民“风水”墓地

  “恒福路所在的横枝岗,是广州古城北郊地下古墓葬重点埋藏地带,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这一带发掘各时期古墓葬数百座。”易西兵介绍,广州东、东北、北、西北有许多小山岗,如红花岗、黄花岗、麻鹰岗、太和岗、横枝岗、桂花岗、走马岗、皇帝岗等,起伏相邻,海拔不高,面向珠江,是古代先民理想的埋葬场所。

  从1953年至今60余年间,广州发掘约6000座不同历史时期的墓葬,但能确知墓主人姓名的不足50座,当中最出名的是南越王。“值得注意的是,历年发掘中横枝岗出大墓不少,以汉代为主,另有六朝唐宋等时期,说明‘风水’好。”

  专家介绍,在本次考古发现中,西汉时期7座墓,只有M8是单室结构的墓,其年代为西汉早期;其他的均为双层分室结构,虽然上层结构都朽毁,但从器物的分布和木质遗留下来的朽痕能推测出椁室内侧的长、宽及下层的三个器物室,年代为西汉中、后期。

  私印信印同现:

  表明墓主人为官且地位较高

  M15、M16是两座西汉后期的同坟异穴合葬墓,墓室规模较大、保存完整,随葬器物相当丰富。M16除随葬大量陶器外,还有铜印、玉镇、石砚、金饰等器物,特别是两枚龟钮铜印,印文清晰,一枚为“王武信印”,一枚为“王武私印”,表明墓主人名王武,两枚印章中,“王武信印”应当是用于公事往来,“王武私印”则多用于私人事务。这是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意义重要。

  8座唐墓均是长方形竖穴砖室墓,墓葬结构的时代特征明显,既有唐代时期流行的墓室结构又有其结构独特的一面,有些唐代墓室结构继承了南朝墓的一些结砌方法。M19出土一件玉璧底白瓷碗,保存完好,十分精美,为广州地区考古少见。

  易西兵指出,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考古发现带文字的文物相当重要,特别是古墓葬的发掘,出土印章更显珍贵。从中可以确知墓主人姓名。此墓主人即王武。此次出土两枚印章,一枚为信印,可能对公,一枚为私印,应该是墓主人用于私人事务。私印和信印同出,为广州考古第一次,全国也不多。出土私印和信印,表明墓主人为官,且地位较高。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家确认:中国大兴安岭地区发现旧石器时代岩画
·河北工地挖出明将军墓碑 村子历史提前199年(图)
·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10名农民工获授"考古技工"(图)
·广州挖出三艘清代木船 或为官府巡逻缉捕船(图)
·广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现"番禺"字样墙砖(组图)
·"秦俑之父"袁仲一:当地人曾把陶俑当怪物打碎
·河北武邑惊现古墓 文物部门称仿木结构特点明显系北宋时期(组图)
·先秦、两汉遗址220处现身广州流溪河上游(图)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高足杯碎片 系皇家物品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中国古植物专家发现最早典型花朵 化石出产于辽宁
·西安新公布墓志显示:武则天诸葛亮沾亲带故(图)
·天津宝坻发掘明代墓碑 填补芮氏家族空白
·巫山现250万年前旧石器 巫山人历史提前36万年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