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广州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 现"番禺"字样墙砖(组图)
华夏经纬网   2015-06-09 15:28:29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宋代城墙。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宋代城墙包边砖上的“番”字铭文。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工地出土五代两宋时期陶兽面瓦。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明代城墙外壁。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工地出土北宋青白瓷壶。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丹彤 通讯员穗文考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昨天傍晚向广州媒体通报了2014广州五大考古发现之一——广州市一大道宋明城墙遗址的相关发掘情况。据介绍,广州市一大道位于在人民北路以东、东风西路以南,南隔彭家巷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孝寺相邻,位于广州市第一批地下文物埋藏区——广州古城至珠江北岸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

  宋代城墙

  发现“番禺”字样墙砖

  通报透露,宋代城墙方向西偏北4度,清理长度21.64米,城墙底部南北宽12.06米,残高3.15米,由内(南)、外(北)壁包边墙和墙芯填土组成。内(南)壁包砖墙以长方形平砖错缝分段结砌,外侧多用整砖,内侧多用残砖,外壁向上逐层内收。墙砖多为青灰色。外(北)壁包边砖墙存底部五层砖,以红砂岩石块结砌基础。墙芯以黄红色山冈土分层填筑。城墙内侧活动面分四期,由北向南略倾斜,南侧砌护墙,第一期护墙下有方形排水孔,将城墙及活动面的积水排出。城墙至少经过三次加固。第一期加固墙用砖结砌,砖面多有“番”字铭文,侧面有“番禺”戳印或“廾七”等刻画符号。

  目前对遗址实施临时保护性回填

  2014年6至11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工程建设,在市一大道南侧工地进行勘探发掘,总发掘面积约500平方米。最重要的发现就是清理宋明城墙。城墙遗址南侧堆积最深距现地表近6米,自上而下包括近现代、民国、清、明、两宋及唐末五代时期堆积层。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宋、明时期城墙遗址是广州古城考古的重大发现,与文献记载完全吻合,十分重要。在国家文物局主编的《2014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中被列入全国38项重要考古发现之一。根据专家意见,市政府决定对城墙遗址实施原址保护,目前对城墙遗址实施临时保护性回填,待条件成熟时予以展示。

  据介绍,除宋明城墙外,还清理出明代至民国时期水井、灰坑、灰沟等遗迹。考古出土重要文物标本190件套,主要有南汉至宋代建筑构件和陶瓷器、明清时期陶器和青花瓷器等。在发掘区南区宋代地层出土一件陶盆,内底有墨书“孝茶堂”文字,另有一件青白瓷碗,外底有“光孝□□”墨书文字,推测原为光孝寺内日用器物,同地层出土瓦当、陶脊饰、瓦等建筑构件,也可能与光孝寺建筑有关。

  宋代城墙身世:

  明初拆其上部 下部被埋获保存

  根据文献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筑西城,此次发现的宋代城墙为宋代广州城西城的北城墙,确立了宋代广州城西城的北界,也是广州目前考古发现保存最好的宋代城墙。明代城墙在宋代城墙基础上略向北拓,证实文献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合三城为一并向北扩至越秀山的记载。

  发掘表明,这段宋明城墙所在地原非高岗或台地,而是较低洼的地势,城墙修筑以前的地面距现地表超过6米。北宋修筑城墙时,先用石块和山冈土将地面填高,形成约1米高的台地,再砌筑城墙。明代合广州三城为一,对宋代广州城西城北城墙略向北扩。

  专家介绍,广州在民国时期,特别是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以后,开始大规模拆城墙筑马路,明清广州城墙基本上被拆除,仅存越秀山上1000多米长的一段。根据此次发掘判断,明初扩建城墙时已经将此段宋代城墙上部推倒,留下城墙下部,并且将城内侧地面填高(至现存宋代城墙顶面),将宋代城墙外壁包边砖墙大部分拆除,再将城墙略向北扩,修筑广州城西北段。明清以后,这段宋代城墙已经埋藏在地下,因此得以保留。根据发掘,推断宋明城墙大致沿今市一大道向东西两侧延伸。

  明代城墙

  垫土内发现青花瓷碗

  明代城墙方向西偏北6°,清理部分长10米,残高4.05米。清理北(外)壁包边砖墙和墙芯填土。北(外)壁包边砖墙厚1.5~1.6米。最下一层用红砂岩石块砌筑基础,之上以9层红砂岩石条结砌,再往上部用长方形城墙砖错缝结砌,外侧多用整砖,内侧多用残砖。外壁向上逐层内收,层与层之间用白灰黏合。墙芯填土以红褐色山冈土分层填筑。明代城墙北(外)侧活动面距地表深3.75~4米,垫土层厚0.5~0.75米,为红褐色黏质土,往北略向下倾斜,坡度为9°。垫土内夹含砖瓦残片,出土酱黄釉罐、盆,酱黑釉盆、盏,青釉碗和青花瓷碗等。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李然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秦俑之父"袁仲一:当地人曾把陶俑当怪物打碎
·河北武邑惊现古墓 文物部门称仿木结构特点明显系北宋时期(组图)
·先秦、两汉遗址220处现身广州流溪河上游(图)
·包头燕家梁遗址出土元青花高足杯碎片 系皇家物品
·"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文物出水 专家指德化窑成主角
·中国古植物专家发现最早典型花朵 化石出产于辽宁
·西安新公布墓志显示:武则天诸葛亮沾亲带故(图)
·天津宝坻发掘明代墓碑 填补芮氏家族空白
·巫山现250万年前旧石器 巫山人历史提前36万年
·巫山现250万年前旧石器 巫山人历史提前36万年(图)
·30吨汉白玉“王八驮石碑”出土 距今300多年(图)
·1.2万年前人类从狩猎转向农业生产后骨骼变轻
·西沙已发现120处沉船遗址 清代沉船出水37件文物
·30吨汉白玉"王八驮石碑"出土 距今300多年(图)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