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考古发现
专家解析沈家山古陶井之谜 陶井主人是大户人家
华夏经纬网   2009-10-15 09:02:47   
字号:

    备受市民关注的沈家山古陶井发掘工作昨天仍在进行,井内除了发现陶片和碎瓦外,仍无有价值文物出土。针对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昨天记者请教了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久海。

    古井主人可能较富庶

    沈家山为何相距不远,出现3口古陶井?这些古陶井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主人又是谁?据李所长介绍,从目前考古发掘掌握的情况来看,这些古陶井应该都是生活用井,而且使用年限都不长,具体年代尚待考证。

    不过,通过这些古井可以看出,古井的主人可能在当时还是比较富有的,至少是大户人家。现在打一口井都要费不少力花不少钱,何况当时生产工具简陋,生产条件还很落后,要凿这么深的井并不容易,再烧制陶井圈,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

    这3口古井挨得这么近,会不会是古代驻军的饮用水井?李所长分析可能性不大,因为三口古井要供应至少上千人的庞大驻军生活用水,显然不够用。他们曾发掘的寺庙古井,里面居住的人肯定没驻军多,但井的直径都比这3口井大得多。何况扬州并不缺水,军队不大可能舍弃河水而花费财力去打井。

    3口井靠得近,说明当地可能是一个离古城较近的村落,看到一家打井,其他大户人家也纷纷效仿,就出现了3口井,这也是有可能的。

    陶井为何会退出历史舞台?

    据了解,我市考古队也曾发掘过不少古陶井,槐泗河就曾出土过10多口陶井。陶井非常精美,那么为什么它会退出历史舞台?专家称,陶井相对于后来的砖井,有很多弊端。首先渗水性比较差,陶井只能慢慢渗水,井水用完了,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水位。另外,陶井牢固性没有砖井强,井壁很容易裂缝坍塌。一旦发生泥土淤塞,古人不会轻易下井清淤,大多弃之不用,而砖井使用年限长,上千年的井,清淤后照样能用。

    至于井坑周边为何出现如此之多的碎砖瓦,据分析可能是因为周边都是黄沙土,极不容易渗水,所以掺杂些同时期的碎砖瓦,便于井水渗漏。不过这些碎砖瓦在当时还是比较贵的,用来填埋井圈尚有待进一步证实。

    延伸阅读

    专家呼吁建立古井博物馆

    扬州古井可以追溯到上千年,汉井、唐井、宋井不断随着考古发掘出现在扬州人的面前。我市最早的水井出现在汉代,为陶井。东风砖瓦厂在扬州北郊取土制砖坯时陆续发现陶井80口。相传汉大儒董仲舒任江都相时开“董井”,位于老市政府大院西南角,现已不存。琼花观后“玉钩井”,所处时代可能为汉代。

    一些明清时期的陶井,如大实惠巷的四眼井,板井巷的板井,玉井巷的玉井、砂锅井巷的砂锅井,依旧被扬州老街巷的居民们使用。专家表示,扬州古井非常多,可以筹建一个古井博物馆,将现在发掘的古井进行展示,让现代扬州人了解老扬州人的井文化。同时对现在还在使用的古井要实时监测,注意保存古井的原生态面貌。阿龙

来源: 扬州时报

 

责任编辑:王佳

共1页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网友: 密码:   
 
 
 
  已有( ) 条评论 剩余 字 验证码:    
 
相关文章
   
专题
  更多
·2019金猪贺岁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病逝
·年终专题:2017文化乐章
·聚焦金砖国家文化节
·青海可可西里、福建鼓浪屿申遗成功
·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文化热点
  更多
·各地纪念孔子诞辰2572周年
·2021年9月份文化关键字盘点
·“考古中国”项目发布三项旧石器时代考古新
·官方重拳出击 重筑文娱圈清朗健康生态
·金面具、青铜神坛、造型各异青铜人像……三
·《网络表演经纪机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
文化365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8月23日5时35分“处暑”:岁岁秋相似,新凉
·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
·今日大暑 | 愿风雨过后享清凉
·车马萧萧 古代豪车长啥样?
编辑推荐
 
·国际邮递渠道查获文物26件套 宁波海关移交
·颐和园博物馆揭牌 首展聚焦文物中的福寿文
·聚焦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 “考古中国”重
·传承昆曲之美 全国首次昆曲考级在苏州开考
·北京市文物局发布考古重要成果 正阳桥遗址
·实体书店,如何点亮文化之光?
·9月23日3时21分“秋分”:燕将明日去,秋向
文化博览
 
造人补天有女娲
高山流水
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更多
  老照片   更多
中华文化
文化信息 | 文化观察 | 文化热点 | 文化视野 | 文化博览 | 文化人物 | 考古发现 | 文明探源 | 古今杂谈 | 文史知识 | 文化交流
| 演出信息 | 史事留痕 | 国学经典 | 寻根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