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
当前位置>>五台山轶事
徐霞客游五台山、恒山
2008-11-28 14:54:04    华夏经纬网

  1633年(明崇祯六年)七月初,徐霞客从家乡江阴(今江苏江阴)出发,拟北上入晋考察五岳之一的恒山。地处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那里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向为地理学家徐霞客所景仰,而游历考察恒山,则是其幼年蓄志游五岳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到40岁时,已考察了祖国大半河山的徐霞客,还未能涉足晋地的恒山,他对好友王思任说:“予所憾者浑源之北岳,桂林之千笋,未曾置足焉。”终于在48岁时,他专程北上以偿宿愿。对此,其另一友人谢德溥于其行至南京时,特写诗相赠:“祗今更赴恒山约,可似青柯眺白云。”意为:现今你更以还宿愿而游恒山,其意境当会如同山上绿树眺望白云那样舒心畅意!可见,徐霞客是以虔诚美好的愿望开始晋地之游的。

  七月二十八日,他取道京都(今北京市),西行经河北境,八月四日抵阜平县(今河北阜平),夜宿龙泉下关。五日翻越长城岭的龙泉上关,进入晋地五台县(今山西五台),顺道游览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东北部与繁峙县交界处,为太行山一脉。其主峰分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抱而立。峰顶平坦宽广,且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均在百亩上下,故称其“五台”。五台山海拔3000多米,为华北地区最高峰,气温较低,夏无炎暑,故别称清凉山。据佛教传说,这里曾为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早在南北朝时,佛家所修寺庙已多达200多处。经历代修缮,拥有了绚丽多彩的佛教文化,发展为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徐霞客生平崇尚佛教,有此机会,自然要来领略一番。


  徐霞客游五台的第一站是南台。初秋的五台山气候变化无常,他在六日的游记中写道:“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仅气候带给人的景象,就这样不同寻常,意趣横生,平添了徐霞客的游兴。他登上台顶的普济寺和文殊舍利塔,极目环顾,远山近景尽收眼底。日记中写道:“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这“诸山屏峙”、“峥嵘接势”的苍莽雄浑之景,加之出现在正南方向的古南台,相传大禹治水时系舟于此,故又称系舟山,二者相联,不难使人想起远古那“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景况。晋地山水,与悠久的传统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徐霞客特意点出与南台相隔二里多的古南台,显然亦有文化上的理解。

  从南台右道下山,沿平缓的山势向西北行进15里至金阁岭,再行五里抵达“寺宇幽丽,高下如画”的清凉寺。这里有石名清凉石,亦名歇龙石、曼殊床。民间传说是文殊从东海龙王运来的歇龙石,后将其做了讲经说法的坐床,并说自从此石放置五台山后,五台山地区气候便变得清凉宜人,故佛界视此石为镇山之宝,自然也成为来往游人观赏的重要景点,往昔文人墨客多作诗赞美,朝圣敬香者顶礼膜拜,而徐霞客则如实记载了它的形貌及特点:“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这一记载,显然更具有地理学的意义。

  南台回来,再到跑马泉、狮子窠(今称狮子窠寺),留宿寺中。


  八月七日游西台。台顶远眺,“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向西展望,“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俯而挈也”。闭魔岩是五台胜景之一,而雁门关则是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杨家将守关的故事家喻户晓,徐霞客“历历可俯而挈”的描写,显然流露出一种亲睹塞上雄关的欣喜之情。更引他仔细观察的是西台顶上的维摩阁与万佛阁,“佛俱金碧旃檀罗列辉映,不啻万尊”,而二阁之建筑,不用支柱,凌架于石上,尤其万佛阁外悬舞于空中的周庐环阁,更为奇特,他在游记中赞叹道:“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此。”

  第三站是登临中台。中台顶上有一种特殊地貌,即地理学上称为“石海”的冰缘地貌,还有一种特殊的自然光学现象,即五台山圆光瑰景。对于二者的形成,民间将其神化了,称“石海”为“龙翻石”,传说是当年文殊到东海取走歇龙石,龙子寻衅五台,龙尾翻动山石而称;称后者是文殊摄影,即文殊显圣。徐霞客则从地理学角度,客观地描述、记载了这两种自然地貌:“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此外,他还注意到了台下四里山阴处,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万年冰,由冰联系到五台山的下雪,他在日记中写道:“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正余出都时也。”盛暑下雪,为五台一绝,即使北方人也少见,况对南方人徐霞客来说,更视为奇事了。

  下中台,北过澡浴池(又称万圣澡浴池),登北台。是夜,他宿于台顶灵应寺。

  北台为五台山最高峰。徐霞客在游记中,借灵应寺老僧石堂之言,描述了五台山的排列位置及北台的险峻山势:“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怀),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又说:“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之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这一描述,实际上列出了五台山势的全貌,而又突出了北台的高耸与绝佳,可作为他游览整个五台山的总结。

  八月八日开始向恒山行进,途中对五台山的特产天花菜(台蘑)进行了观察,指出其生长的范围大致在南起白头庵,北至野子场(今称野子厂)的“数十里内”,并认为“出此则绝种矣”。旅游家考察的精细,可见一斑。

  走出北台约10里地,来到东底山一带,山势渐缓,道路渐宽,这里已是繁峙县(今山西繁峙)境了。九日行走在乎陆之地,但眼前又现绵延的山脉,东有平型关,西有雁门关,两关间仅宽15里,徐霞客行走其间,观感自会很多,但急于北上恒山,无暇多作考察。当渡过滹沱河上游的沙河(今或作砂河)时,便进入恒山所在地的浑源县(今山西浑源县)境了,当晚宿一乡民家。

  十日登上箭竿岭。他出乎意料地发现,岭南北之地貌,意至迥然不同:岭南光秃荒芜,岭北“峰连壁赜,翠蜚丹流”。他在游记中以极大的兴致做了岭北景观的生动描述:“其盘空环映者,皆石也,而石又皆树;石之色一也,而神理又各分妍;树之色不一也,而错综又成合锦。石得树而嵯峨倾嵌者,幕以藻绘而愈奇;树得石而平铺倒蟠者,缘以之突兀而尤古。”真如一幅古色苍郁的丹青图,徐霞客典雅高洁的审美情趣跃然纸上,晋地山石,给了他难得的美的享受。

  从箭竿岭下来,顺山涧溪水北行,到达龙峪口,在此处的城镇附近,“村居颇盛,皆植梅杏,成林蔽麓”,一派北国田园风光。徐霞客自如地游走在山野间的平路上,眺望周围“高卑远近”,连绵不断的群山,寻问查访其名称景况,当其得知东面一座“嶙嶒斗峭”的大山名为龙山时,其欣喜之情在他日记中有所表述:“龙山之名,旧著知与恒岳比肩;至是既西涉其阃域,又北览其面目,从不意中得之,可当五台桑榆之收矣。”意即过去只知龙山在山西,没想到它竟与恒山比肩而立,至此我已走到它的范围内,并观赏了其真面目,这意想不到的收获,亦可做为游览五台山遗漏之处的弥补吧。

  从龙峪口东行约20里,折西北顺大道便可直抵恒山之下。在离恒山尚有10里处,便见“其山两峰亘峙,车骑接轸,破壁而出”。令他魂牵梦萦的北岳恒山,便这样气势宏伟地耸立在眼前了。当其走近恒山时,只见“两崖壁立,一涧中流”。于是顺着山涧小路进行,路狭窄蜿蜒,难寻去向。但其山势“曲折上下,俱成窈窕。伊阙双峰,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拟之也”。游遍祖国名胜的徐霞客,选取洛阳伊阙双峰的断崖奇峰,武夷山势的九曲回旋来与恒山相比,结论是“俱不足以拟之也”。其对恒山之赞叹又可见一斑。恒山主由天峰岭与翠屏峰组成,两峰对望,断崖绿带,层次分明,形成天然门阙,称为金龙峡口。峡口两侧奇峰插天,壁岸无阶,两山之间一水若带、美如画卷。徐霞客以上描述与赞叹的正是恒山金龙峡口给游人的最初印象。

  徐霞客还注意到,两边山崖上,都凿以石坎,其坎“大四、五尺,深及丈,上下排列”,他推测为“想水溢时,插木为阁道者,今废已久,仅存二木悬架高处,犹栋梁之巨擘也”。这是古栈道的遗迹。金龙峡可说是石夹青天,最窄处不足三丈。由于恒山多达 108峰,东西绵延500里,横跨晋、冀两省,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莽莽苍苍,横亘塞上,从而使两峰相夹的金龙峡口,成为古来的交通要冲,绝塞天险。北魏时,道武帝发兵数万人,在这里劈山凿道,作为进退中原的门户。因此,峡口内的悬崖中腰,有古栈道盘绕,名为“云阁”。徐霞客所见之石坎,盖是“云阁”遗迹。

  顺峡谷行进,峡越隘,崖越高,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悬空寺便出现在眼前了。徐霞客动情地描述着当时的观感:“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

  这望去恍若海市蜃楼般的高空建筑悬空寺,初建于北魏后期(约公元471—523年)。整个寺楼建在西侧翠屏峰崖壁间,背西面东,经历代增建修茸,大致形成一座从低到高,三层叠起的楼阁殿宇群。离地百余尺,背靠绝壁,仍有三面环廊围抱。殿宇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木梯沟通,曲折迂回,虚实相交,可谓妙不可言。徐霞客顿有“仰之神飞”之感,便“鼓勇独登”,细览胜景,他描述说:“人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依岩结构,而不为岩石累者仅此;而僧寮位置适序,凡客坐禅龛,明窗暖榻,寻丈之间,肃然中雅。”既有对“天下巨观”的惊叹,又有对布局奇巧,“肃然中雅”的赞美。观览后尽兴而归,当晚住在恒山庙山门侧的乡土人家,稍作休整,“为明日登顶计”。

  八月十一日,风停树静,碧空如洗。徐霞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其行进的路线是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门”牌坊、寝宫、北岳殿、北岳山顶。

  途中,他注意观察了恒山露天煤矿的情况,看到“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现今浑源煤田为山西八大煤田之一,具有储量大、埋藏浅的特点,这与徐霞客的观察是吻合的,也可推测当时已有采煤作燃料的情况了。

  在登北岳山顶时,徐霞客调查出上山的两条路,其一是从北岳殿右边登山,这里有一石窟依山成室,室中群仙环列,略无空隙,称作会仙台。另一条便是绕过岳殿东边,有一断崖处,野草丛生,高达千尺,人称为登顶便道。徐霞客选取后一条路,于是脱去长衣,攀缘而上。约走二里,方出危崖,仰望绝顶,也不过走了一半路程。前边路途,依然是“满山短树蒙密,槎伢枯竹”,这些短树枯竹能钩破衣领,一经攀缘践踩,便会齐根断折,连人带树滚下去,“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像所有探险家一样,徐霞客“益鼓勇上”,终于走出了荆棘丛生的崖间小路,登上了“未曾置足”的北岳之巅,了却其平生所愿。

  在登顶行进中,他审山度势;对恒山、五台山和河北龙泉关一段的太行山势,进行了考察分析,站在岳顶眺望群山时,对这些山脉的各自特点、走向、相互联系又有了统观的了解,在日记中,均有详细记述:“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此外,他还将龙泉关至恒山的整个地势,作了归类条析:分为三重,第一重是太行山脉的龙泉关一带,特点是:“峭削在内,而关以外反土脊平旷”;第二重是五台山一带,特点是:“虽崇峻,而骨石耸拔,俱在东底山一带出峪之处”;第三重是恒山一带,特点是山南“皆藏锋敛锷”,山北“峰峰陡削,悉现岩岩本色”。这些描述与分析,都具有重要的地理学价值。而做为地理学家,他对恒山的植被分布,亦有仔细观察,在日记中写道:“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按一般情况,应是南面向阳长树,此处则北面背阴处“杂树密翳”;应是土山上长树,此处则“崩崖乱坠”的石山上长树。这一反常情况,徐霞客在登箭箪岭时,已有过生动的描述,虽然做了记载,但并未能做出解释。实际上,这是气候条件造成的。恒山地接蒙古沙漠地带,气候干燥,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南坡日照长,又加土山蒸发量大,所以山南植被反不如山北茂密,这一生态环境形成的原因,我们不能苛求300多年前的徐霞客做出科学解释,但就其屡屡对这一反常现象提出疑问一事看,其观察的人微,探讨角度的新颖,亦显示了一个古代地理学家精深的专业造诣。

  当他从西峰回归时,找到了上山时攀登的危崖,欲就此下山,但“俯瞰茫茫,不敢下”。正犹豫为难时,“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这一细微情节,亦体现了徐霞客对恒山险峻的体会感受:向下俯瞰,则“茫茫”“不敢下”;向上东顾,则有人“飘摇”其上,寥寥几句便活画了一幅深山探路图。处于半山中的他,于是顺其人所指松柏间返回,当在山顶遥望松柏林时,只见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走到林间,则见“合抱参天”,茫茫林海一片。走出松林,再经悬空寺山崖从缝隙中绕出,步人平地,最后到达浑源州的西关外,结束了对北岳恒山的最后考察。后来经由何路出山西省境,徐霞客日记中未作记载,其他人亦无追述,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从八月五日游五台山到十一日从恒山下来,前后七天的游历,写成《游五台山日记》与《游恒山日记》两篇,收入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两篇日记提供了这两处名胜的山脉河流走势,资源分布,植被景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景点,为研究华北的地理、地貌、气象及旅游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古代资料,是留给山西人民以及全国人民的一份厚礼。为此,山西人民在悬空寺旁,恒山脚下特地为他筑亭,以资永久的纪念。而今日读其日记,亦使后人对其不避艰险,风餐露宿的科学考察精神所感奋不已。
 
摘自《山西历代记事本末》,本文作者:张惠芝
 

婚俗 生育习俗
春节 庙会
游艺 其他节日
近代山西 古代山西
地方小戏 山西锣鼓
山西民歌 文化遗产
山西戏曲 万荣笑话
艺术人物 艺术研究
三晋王侯 政治名家
山西名将 历代佳丽
文化名人 当代名人
名人与山西 名人故里
特色晋菜 特色面食
地方名吃 名酒名醋
五谷杂粮 地方特产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