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
当前位置>>五台山游记
大朝台游记
2008-11-28 14:50:58    华夏经纬网


  夕阳西下时分,我已站在黛螺顶的山门外。

  晚霞给远方的山廓镶上了一道金边,再把那嫣红的光幕洒向山脚下一览无余的台怀镇。薄薄的雾霭中那些苍松翠柏红墙环抱着的寺庙琉璃顶,闪动着一种祥和的淡红色圣光。那座醒目的大白塔,正以极美的轮廓线亮出了它那优雅的身影。此刻,闹市一侧的显通寺、菩萨顶等寺院群里,应当开始晚课了吧?

  山下不见有丝毫鼓磬梵唱声传来,只有秋风在飒飒作响。右侧有一条公路从苍蓝色的山谷中穿过来,看不到行人和车辆。而就在这黛螺顶下的1080级陡峭石阶上,除了几群下山的游人,依稀可见有一着红色僧衣的匍匐朝圣者,正用叩长头的虔诚艰难地登山而来。

  我知道,在这青庙黄庙佛事融洽的圣地五台山,这是一个远行而来的藏地喇嘛。也许他是去朝过了“央迈勇”?再行万里,到黛螺顶朝拜五方文珠菩萨来了。

  我的身后,阳光穿过御笔亲书“大螺顶"的牌枋,斜斜射进静静的寺院。寺僧们正在大雄宝殿做着法事,而阶前鲜花摇曳的五方文殊殿,只有一个摇着转经筒转着文殊殿堂的红衣女喇嘛。

  如不是那碧瓦飞檐雕梁画栋框住了这样的人物,一时间,我像是又回到了西藏。事实上,当我乘车进山穿过那汉白玉的北山门时,就有这样的感觉,厚厚的高山苔原复盖着平缓的拱形台顶,没有树木乃至小草……庞大的山体形如垒土之台,苍凉地突兀于群山白云之上。与那种辽阔相比,眼前的黛螺顶还是显得过分秀气了——它只在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耸起一个不大的山头,且幽林青黛如斯——这样的寺院,听说是当年为了乾隆屡欲登台顶朝拜文殊,终因风大路险没能如愿,于是将五座台顶的五方文殊,总塑于此。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顶,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如愿以偿的乾隆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峦回谷搓自重重,螺顶左今据别峰。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黎疑未曾识真宗。”然而,美则美亦,终究还是“小朝台”!

  我的视线还是留在了淡红色天穹下的远山上,我用长焦摇过山脊,寻找到北台、中台、西台的台顶,南台那边则已暮色重重。在这样天高云淡的晴朗秋日,怎么能不去台顶“大朝台”呢?!

  直到此时,黛螺顶上的我,才打定了要走一走五台台顶的主意。从北山门进山算起,我来到五台巳两小时四十分了。我是今晨游完北岳悬空寺、应县木塔,午后才匆匆赶过来的。

  二

  清晨,我们在台怀镇租了一台车,仍从北线直奔东峰而去。

  东台又名望海峰。康熙曾著文说,五台山“兹山耸峙于雁门云中之表,接恒岳而俯滹沱,”由于东台地势高达海拔2795米,东面的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所以这里是观云海,赏日出的最佳之处。

  车北行上山约30分钟到北山门处,只见大馒头般的东台顶,已有一线如蚁般的香客在缓缓向上移动。汽车下了柏油路面而开上坎坷不平的砂石路,越过山脊线折向东侧,眼前突然一亮,啊,云海!我急忙叫停了车,抓起摄影包匆匆下车,踩着满是露珠的草甸向东跑去。

  当我停住脚步,真的惊呆了!此刻大山之美,真是无法言喻。那轻柔的云层似在微微地波动,在山谷间由浓而淡地向上升腾着。深黛色的重重山影,完全是一幅肆意泼染的水墨大写意!我屏住呼息,轻轻地支起三脚架,用两台相机拍摄起来。渐浙地,我发现我的镜头里,正在捕捉一个缓缓苏醒的过程:云海中群山开始由灰变蓝,再浅蓝而深蓝,接着,再变幻成兰一样淡紫,荷一样的淡红……那种色调竟是如此的纯净,纯得透明而温柔,最后,连山体仿佛也变成透明的了。山川在明净的空间里丧失了全部的凸凹和细节,简化到只有曲折向上的条条斜线和渐变的色块!

  拍摄着的我,突然间,涌出一种奠名的虔诚——来到五台山“大朝台”,是不是妙吉祥文殊菩萨,以如此清朗世界来渡我西行呢?

  迷茫中,我听到司机在远远地喊着。其实此刻,明亮的阳光巳开始泻进山谷。云海上翻腾的浪花朵朵,巳经白茫茫的一片。但是,云层终于沒能翻过东台的山脊,而被阻隔在北侧,被微风拂向西山。无边的云海下,该是阴天吧?云下的天地又是哪里呢?……

  没有顾得上多想,上了车往台顶开去。车窗外阳光灿烂,三三两两喃喃自语念着佛号、念着祈愿的朝拜者在路边走着。在他们之中,中老年妇女居多。听到的口音最多的居然是上海江淅人,从小囡到阿爷,间以 “南无阿弥佗佛”的佛号,在并非净土宗的五台佛界念叨着。

  东台顶上的佛寺称为望海寺。寺内供的聪明文殊,是文殊菩萨的五位化身之一。寺旁东侧新建有一座很大的观日平台。在寺前广场中央, 还在建有数座蟠龙石柱围绕的圆台。我径直走进大殿, 双手合什, 仰望着文殊的造像礼拜起来。

  小小的大殿里没有像山下大寺那样,在殿中展开“三世佛”,文珠也不侧侍佛前,但仍有一尊如来佛。佛与菩萨还是好区分的。一般来说,佛们是不戴帽的.头顶上多是小巧而卷曲的螺髻.菩萨们则偏爱雕刻精美的莲花宝冠. 在汉地的青庙中, 只有观音是女身,头上挽着那飘逸的洁白头布为冠.众罗汉则斩尽三千烦恼丝,几乎全体连板寸也不留。

  梵语文殊师利,译名妙吉祥。他的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在《西游记》中,这头狮给那美猴王惹了不少麻烦)。在佛教的经典中,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大乘义章说:“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这即是说, 能认识世间事物的差别相状,又能认识宇宙万物本体的绝对真理,就是智慧。无上的智慧,即是实相般若。在五台山的五座台顶, 供奉的大智文殊聪明,、无垢、孺童、狮子吼、智慧五座法身, 都在向芸芸众生启示着洞悉世界的"觉"、“慧”与修为。

  但是,在朝拜领受文殊那睿智的目光时,我却总记不住他那没有太多特征的形象。时至今日,我的脑海中依然不能把他与普贤菩萨分清。是不是无色无形, 皆不着相呢?但是,为什么又总能记住观世音呢?

  菩萨两字,在中原最早见于东晋。其时有一高僧叫僧肇的说“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唐僧法藏更明其意蕴:“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所以,菩萨就是: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人,以救大众于苦海,度往极乐。为平生追求的真,善,美的化身。

  那么,这化身不记下也罢?来五台山“大朝台”,为我心中的极乐,为了人间的真,善,美吧!
  如此,亦可谓之为“求渡”吧?

  三

  去北台的路,最初一段是很平坦的。但路上的石块极多,车颠簸着前行,车速很慢。我有一种在海上小舟中看风景的感觉。秋高气爽的艳阳天,望出去的北地非常辽阔。金色的群山峰峦迭起,层层叠叠铺向浅蓝的天边。更辽阔的则是那苍碧的天穹,那丝丝白云拉过很长的弧线,把我的心也拉上辽阔的天际——秋天里走在这样的路上,心情真是好极了,我直想下车去,踏歌徒步而行!记得驴友影子MM告诉我,她们就是用两天时间,徒步完成大朝台的。悠悠地走在这山脊的苔原上,该是一种怎样舒坦的感觉啊!

  车窗的前方山坡上,出现了两座洁白的藏式白塔。从这里,汽车沿蜿蜒的公路往上爬。不多时,已经远远地可以望见北台台顶的寺院。

  北台名为叶斗峰, 是五台山群岭中的最高峰,也称为“华北屋脊”,海拔已达到了3058米(比位于西部第二台阶上的峨嵋金顶低19米)。远望其山巅,呈马鞍形,佛教喻为一身双头的共命鸟。北台顶的气候,经常是风、云、雷、电出自山腰,山顶丽日当空,山下倾盆大雨。从山下望北台,巍峨雄横的山峦常常被云缠雾绕,宛如天柱。而最突出的还是那几乎终日不绝的大风,从北坡呼啸着吹上来。车到山顶,饶是丽日当空,也让人感到劲风透入肌肤的寒意。

  正因为风大,北台台顶的寺庙全用石料建造, 围墙、梁柱及屋顶的片瓦全用白色的花岗石砌成,以洁白映衬蓝天,非常漂亮。那种圣洁的白色殿堂, 给称为无垢的文殊菩萨做道场, 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北台顶上的文殊庙称为灵应寺,既是“大朝台”,我亦拈香朝拜。来北台的香客比东台少了很多,却使之更有无垢天地的清凉境界。

  但是,我以为最美的一座小庙却在围墙外,孤零零地立在山坡上,只有一座白塔与之为伴。一问,说是龙王庙。啊?我疑惑了,这儿可不是大河大泽之畔,为什么竟有龙王庙呢?在东台时,也有人招呼着我下到庙前的岩边上,去看龙王庙和冰洞什么的。当时我只顾着拍摄而没有在意。而居然北台亦有,而且更醒目地侧侍于无垢文殊的灵应寺前!

  直到此时,我才猛然记起,这应当是关于五台山如何成为清凉世界的传说吧?

  那是一个文殊向东海龙王借清凉石的故事。那还是五台山叫五峰山的时候, 山里的气候是如此的恶劣.夏日里酷暑难耐。于是文殊来到东海,向龙王借那宫前的歇龙石。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深海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行云布雨归来,热汗淋漓,要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求援来了。

  龙王估量了一下,那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如何拿得起?脱口就允了。殊不料,这老和尚轻吐莲语,一下就把那石变为弹丸,然后称谢飘然而去。待到那外出打工的小青龙回来,不见那歇龙石,就怒火冲冲地寻到五台山。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

  先不说这个故事中, 文殊菩萨是如何安放这一块清凉石的,也不说小龙们是如何在秘魔岩窟受文殊教诲而修行向善的,单就说这东海龙王,日子过得是多么的不易。齐天大圣降妖伏魔那金箍棒,也是找他借的吧?(当然,他也借别人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而他借给别人的,是不是都为人间造了福呢?思量他应对文殊的那段话,也很体谅辛勤工作的同志们呢。

  记起这个很有人情味儿的故事,很大地改变了龙王在我心中的形象。文殊让他安顿在自己道场的一侧,来接受那受惠于清凉的人们的朝拜和纪念,无疑是大智的无上关怀和回报。

  我走到那洁白的小庙前,想看一看这位可亲的龙王。然而庙门紧闭,我只能对着那如海的苍山白云,揖了一礼。

  那块歇龙石,据说还安放在清凉寺中。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 石长五米,宽二米半, 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散发之间,五台方圆百里清凉。

  呵呵,当然,以海拔最高的北台为最。

  四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离北台叶斗峰很近。从北台西侧望过去。连接两台的弯弯曲曲的公路都历历在目。有人说中台翠岩峰的山形犹如一只威武英烈的雄狮。这恐怕是有些附会于“佛门*狮子*吼”的缘故。中台的圆拱台顶是最完整的,我从北台及西台望过去,倒很一个很大的窝窝头。在这大馒头上,还有一座重檐歇山式大殿很是突出。

  台顶有许多参差的黑褐色大石头,也许就是那青龙发怒时抓出的“龙翻石”?也有人说是冰川活动留下的。堆石一侧,有几座高高低低的藏式白塔屹立在岩边。听说这里可见到五台山上独特的虹,不是弧形,而是圆环,有时候圆环可以达到内外两圈,七彩圆环中会出现各种景观。而我们抵达时已接近中午,彩虹是看不到了。

  司机告诉我们,寺中的斋饭很好吃。于是我们寻到一个偏僻的厢房中,美美地吃上了一餐斋饭。那大盆菜是用豆角和西红柿煮的,还有罗卜和自制的辣酱, 一尝,味道好极了!我连呼“好吃!”同席的大师笑呵呵地说“那就再吃一碗吧”。不由分说又装了一碗,那番滋味,至今尚未忘却。

  中台的寺院名为演教寺, 取文殊菩萨在此演教说*法之意。寺内供奉的文殊化身叫儒童文殊。在这里,文殊成了敬父母,忠君主,集儒之大成的佛门神童。原来的寺院很破败,只有一尊带力士浮雕的古老香炉塔,还是完整的。在台顶北侧,一座崭新的重檐大殿已经落成,正在修饰殿内的造像。以此殿风格,和山下灵鹫峰如显通、塔院、圆照、广宗、菩萨顶等有名的大寺相一致。

  居中台而选这种宫廷风格建菩萨殿,我以为也是很自然的。

  事实上,从西汉明帝年间(公元58年--75年)佛教传入东土以来,这种外来的信*仰就一直被皇家推崇、禁*灭、弘扬和改造中。把外来的先进理伦与本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是百年以来的创新,也轮不到“小*人物”使上劲儿。帝*王们为江山竞折腰时,这是常用的一招。不必追溯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单这佛教东渐的两千年,就有多少帝*王的故事作为佐证啊!从汉明帝始, 到魏孝文帝拓跋元宏再到北齐文宣帝高洋,再往后, 视崇*佛与“龙兴”有莫大干系的隋唐两代帝王,其热情绝不比北魏帝王们差。而宋太宗、真宗、仁宗三帝则有那礼佛的近400轴“天王玉扎”,可见其崇佛之盛。在元代,文殊居然化成战神以助阵蒙古铁骑。明代的朱元璋自个儿都是和尚出身……直到清代, 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更是集大成者。他们之中,有谁不或自称、或类比、或托生于佛与菩萨?

  就因为如此,中原的佛教寺院,己经不单纯是几进院落的官*署式格局,而不少已几近于红墙琉璃的皇家宫阙。这种极富中国特色的佛教*异化,跟本土生长起来的道教大相异趣。在中国的许多名山大川中,大多数道观还保持着当地民居的特色。当然也有一些帝王好道,但终究是为益寿延年而不是为江山社稷,成不了大气候,只有一些成王或成寇尚难料定的反*叛者,在打天下时为发动群众才运用起生成长于民间的道教。

  在五台山,我不知现存还有几座道观?有学者在关于五台山旅游及历史的文章中说,这里在汉初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却在道教的玄真观内。 

  据史书记载, 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被汉明帝青来的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了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传说中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教的地盘,道教是不会轻易地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的。一个要建,一个不让建,这就需要借助于第三者来裁决。《国史旧闻》说:“永平十四年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在明帝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赛法”协议,即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洛阳焚*经台)。其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烈火不烧”。可见,外来的和尚不但会念经,而且其经文也能经得起“千锤百炼”。印度二高僧因此也就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引文《晋谒五台山(一)》)

  要知道,在《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里,佛祖释迦牟尼曾对金刚密迹主菩萨说:“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此,为诸众生,于中说*法。”这里所说的“五顶山”,就是指现今的五台山。佛说的瞻部洲东北“大震那”,即是中国。五台山是非拿下不可了。有了帝王作裁判,民间的道教只能无声无息地退出了。

  面对中台这座宫殿似的寺院,我实在有些诚惶诫恐。匆匆朝拜了孺童文殊菩萨,便直奔西台而去。

  五

  由中台去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的路也不远, 但山路要陡峭得多。西台的形状,远望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开屏孔雀。旅游资料上说, 台顶有一块平方整洁的大石头,形同茶几,称为二圣对谈石。西台之水称为八功德水。佛教宣扬,水有八种奇能: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消灾。而我们上得西台, 却没有见到这石几与圣水。

  西台顶上的寺庙叫法雷寺,寺内供奉的文殊化身称狮子吼文殊,狮子本为文殊的座骑,表示威猛刚烈,取狮子说*法,声吼如雷,与法雷寺名呼应。但寺院很破旧,没有大肆修缮的迹象。却也是四排民居一样的平房里, 供奉着佛与菩萨。

  我来到寺外,东北侧,中台的宫殿遥遥在望。而西侧,却是一地经幡。那些白色的印满经文的旗帜,密密层层地插满了坡地,被风吹得呼啦啦响,极有气势。那种回到西藏的感觉又向我袭来。

  在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名山的历史上,到底从何时起,在藏传佛教中有极高地位极大影响力的文殊菩萨,开始接受遥远藏区信众的朝拜呢?这是一个很难弄清的问题。

  但显然,最初朝拜而来的红衣喇嘛,应不早于唐代。因为只有唐文成公主的进藏会亲那样的文化交流,才能把五台佛事鼎盛的信息传入雪域高原。同时,也因为在初唐时,文殊圣地为五台山才被佛教徒们所公认.李渊起兵太原而得天下,视五台山为“龙兴之地”,而太宗认定:“五台山者,文殊阀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为我祖宗植得之所”。于是,彼时的山中,有佛寺达300余座。这些信息,不可能不由唐公主带进西藏。世间信仰最坚韧的藏传佛教徒们,很可能在那以后不久,就开始走上了上五台山朝文殊的漫漫长路。

  千年以来,这条路上有多少藏区信众孤独地前来?他们究竞从多远就叩着等身长头跪拜而行?这是一些让人极为震撼而不愿去思索的问题。在去北台的路上,我在停车拍摄时曾相遇了一位老僧人,向他问起过“大朝台”的藏地喇嘛们。他告诉我,仅朝拜五个台顶文殊,那种艰难地起伏前行竟需要三个月!那么,如从雪域高原而来,岂不要穷其一生?!

  在五台山的一些黄庙寺院里,还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里的喇嘛有不少汉族人,而藏族喇嘛,则多为行脚僧。这是为什么呢?

  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唐代与元代两说。但有据可查到最早的记录是公元1260年,元世祖封胆巴大喇嘛为“金刚上师”,受命住锡于五台山寿宁寺。明永乐年十三年,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大弟子贾曹杰,也曾前往五台传*法。但是,直到清初康熙年间,朝廷才将五台山十座青庙改为黄庙,由达*赖*喇嘛委任主持大喇嘛,僧人也由和尚变作喇嘛,改奉格鲁派的黄教。这样汉族喇嘛就出现了。毫无疑问,清朝皇帝们这样做,是用宗教与蒙、藏地区的政教首领建立联系,以巩固清朝政府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与统一。五台的文殊道场既有了藏传佛教的“甘珠尔”颂经声,满、蒙、藏地区僧侣,就每年几千里地的徒步跋涉到五台山, 朝山进香者四季不绝,接踵而至。甚至有内外蒙古王公,“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达*赖*喇嘛、班禅大师、章*嘉呼图克图大活佛等,都曾来五台山居住修行过。有的活佛或喇嘛去世后还安葬于此。有幸的是五台台顶不是烟雨江南,这样苍凉的辽阔风光与雪域高原的故土是多么相似啊!他们是不会陌生的。

  眼前的白色经幡一直在猎猎作响的飘扬着,我在西台挂月峰上思绪万千。我不是智者,但仍能查觉,经幡下万里山川分明有一条看不见的长路,它连接着中原与西域,人间与佛界,俗世与极乐,过去与未来!

  六

  去南台的路很远,山路从西台起一直向下盘旋。渐渐苔原和裸石消失了,汽车又驶进了稀疏的林地。在山间开始出现小溪。林丛茂密处,还有几座很新的佛寺出现在路边。

  我看了看表,此刻己是午后三点。阳光开始有了温度,我打开车窗,让那凉爽的山风吹进来。

  “大朝台”只剩前方的南台了。车往前行,我却在整理着这一途中的印象。感觉是有什么刚刚像佛珠那样串起来,而又被什么触动着打散了。思绪像散落的佛珠一样滚落一山。但我却打定主意,这些印象,这些思维,完成“大朝台”后就这样随缘地记录下来。一些珠子,就算落在这苍凉而辽阔的山间,也是供奉在文殊菩萨的智慧的光泽前,乃是我游五台最好的纪念。

  汽车一直下到由怀台镇往太原的公路上,在南山门前拐向东侧,又开始爬山。但那山路一直在秋日彩林中延伸着,一直快到台顶,树木才稀疏起来。在前方草甸复盖的山坡上,又出现了五六座藏式白塔。

  南台锦绣峰海拔 2485米, 是五座台最低的一座。其它四座台顶皆起伏连绵一气,只有南台远远地以同样复盆状的台顶另为一峰。但是, 世传文殊菩萨真正所居, 却是这幽林环抱,花团锦簇的南台。

  登临南台,向下望去,山林一直从山谷深处密密层层地围上来。西斜的阳光下,绿色的基调上染出了大片的鹅黄,其间,还跳跃着不少红色的光团。山风吹上来的,是带着松脂芬芳的清新气息。我不禁为文殊菩萨选了这样一个地方居住而叫好。

  南台顶的庙叫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也未作大的修缮。简单的小院落很能增加我们的亲近感。以智慧而普渡众生的道场,也许就这样才能折射渡人出苦海的真谛。

  五台山的台顶建寺,乃从隋文帝杨坚始。这位在山下般若寺长大的皇帝,于台顶敕建了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而四大佛教名山,也从此开始,先后为普贤(宋建于峨嵋山),观音(唐建于定海普陀山),地藏(唐建于青阳九华山)等菩萨建立了道场。四大结聚因而在华夏大地完成:九华,地也。峨嵋,火也。五台,风也。普陀,水也。在这四大皆空的菩萨世界里,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祈愿和期望。

  什么是菩萨?在普济寺的小院里,我又一次问自己。大乘佛教有时又把凡是立下宏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者都称之为菩萨。民间的诸如“活菩萨”、“菩萨心肠” “菩萨兵”之类说法,则把菩萨的意蕴演化到了“人之初”“的层面上。

  那一个“善”字,于此有了一个偌大的包容。善待生灵,善待世界,善待自已——善即是普渡,善即是修为,善即是觉悟……,相对于恶,这善有什么不好呢?

  在南台上西望夕阳,我没有去想那些业报和轮回。从“人无我”到“法无我”,无我即善而善有善报,以此证得菩提。走在那高高的五台山上,若有若无的文殊菩萨似一直在伴我同行,从而得以以愚求智, 在这个明朗秋日“大朝台”的日子里。 

  2003年11月于长沙
婚俗 生育习俗
春节 庙会
游艺 其他节日
近代山西 古代山西
地方小戏 山西锣鼓
山西民歌 文化遗产
山西戏曲 万荣笑话
艺术人物 艺术研究
三晋王侯 政治名家
山西名将 历代佳丽
文化名人 当代名人
名人与山西 名人故里
特色晋菜 特色面食
地方名吃 名酒名醋
五谷杂粮 地方特产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