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遍山西 | 寻根山西 | 晋商探秘 | 三晋风情 | 投资之窗 | 博客 /
当前位置:走遍山西 - 历代长城
偏头关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潘美镇河东,杨延昭威镇三关(包括偏关),沙场奋战,家喻户晓。现关城为明洪武年间改筑。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头道边在关北60公里处,东接平鲁县崖头东界,西抵黄河,长 150公里。二道边在关北30公里处,北贯草垛山,西抵黄河岸老牛湾,南连河曲县石梯隘口,迤东达老营好汉山。长城至此分为内外,外长城即山西、内蒙古自然分界,内长城为朔州、忻州两地分界。三道边在关东北15公里处,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四道边西达教场,今存边墙最佳处为黄河东岸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随山据险,好像黄龙逶迤于群山峡谷之中。

  偏头关城,在今偏关县城中部偏西关河北岸,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四年(1915)《偏关志》记载,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镇西冲指挥张贤始建。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均有修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于西关南关筑女城、水门各二。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现在所存的城垣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瓮城。城高10米处包砖石。一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

  在偏头关东南一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创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始为七级。崇祯八年(1635)加高四级。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丰七年(1857)均有维修,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基座二层塔底部周长29米,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从二层开始,每层四个窗洞。由内壁隐筑楼梯,保存完好,为偏头关之一大景观。

  偏关县的长城遗迹,还有黄河边堡届,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这条明代长城,北接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南经山西河曲县石梯口隘,全长约 100公里。

  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仅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黄河边堡墙的具体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沟黄河沿岸。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四年(1915)《偏关志》记载,为明成化二年(1468)总兵王玺建,嘉靖万历年间均进行增筑。北自老牛湾与外长城相连,南经寺沟渡口退至河曲县石梯口隘。偏关境内长40公里。此段长城多有黄河悬崖天险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建石城墙,红色粘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之。100——200米筑马面或敌接。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土墙,但气势不以当年。土墙平均底宽七米,顶宽五米,残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黄河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

发表感言
 
·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中央统战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宣传片-飞越山西
·话剧立秋2
·话剧立秋1
·话剧立秋4
·2013晋剧院
·感怀于成龙
·京城有个"都一处"
·到"山西大院"看什
·山西"地窨院"正在
·山西面食甲天下
·研究"女书"第一人
·武乡 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印象汾河
·追溯迁徙者的记忆 探寻华夏子孙的故乡
·名邑名城出名将--朔州
·雄关漫步说边防--宁武
·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王家峰墓群
·明秀寺
·永祚寺
·侯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山西聚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浩谊阀门管件有限公司
·山西金华苑宾馆有限公司
·山西海锐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山西台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分享山西的点点滴滴
·根在山西 情系故土
·远隆人情注芮城
·海峡飞鸿叙真情
·看了《寿阳家》就像回了家
·台商李永丰:在晋中投资很快乐
 
友情
链接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