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是山西一项传统的冬季民间体育活动,它可以使腿、脚、臂、腕、手、眼等身体各部位都得到锻炼。毽子分毽铊和毽羽两部分,健铊多用铜钱或圆形的铅、锡、铁片制成,健羽多用翎毛、羊皮、羊毛制成。
据唐代释道宣《高僧传·佛陀禅师》记载,五世纪末,北魏有个高僧佛陀禅师,在路过洛阳天街时,见12岁的少年慧光在井栏上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然,竞相观之。这里讲的就是早期的毽子。其实,在汉代砖雕中就有踢毽者的形象,可见毽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很盛行了。
山西踢毽子活动至今不衰,套数达二十多种,计有:旭(里外廉)、踢、把、丁、拐、鼓(过海)、拦子(拖抢)、站、跪、端、骗、的、二板、漏窟、顶灯、点灯、翻终、开弓、乎、盘等。此外还有其它难度较大的花样,如金鸡转弯、将军大上马等。每到冬季来临,到处可以看到结伴成群的青少年在校园、街头巷尾、场院踢玩,踢毽子可以计次数、赛花样、比技巧,其间韵味尽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