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又称“半仙之戏”。其构成,在水架上悬挂两绳,下挂横板。活动时,人于横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借势用力,使之前后摆动,越荡越高。秋千相传是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传入;另一说起源于汉武帝,为汉后庭之戏。隋唐时期,此戏为皇宫内宫女所好,后来民间很快盛行,成为清明、寒食、端午等节日流行的民间娱乐活动。
车链秋和八挂秋是流行于长治地区的别具一格的旋荡式秋千,常常在庙会和节日期间搭设。
车链秋的主要构件是大车轮和铁链。搭设比较简便,先竖立一条木桩,俗称老杆。将下端固定,在上端设轴装大车轮,轮上缚置四条木棍,各伸一截于轮外,悬吊四挂秋千。老杆下部横装推杆,推动推杆,秋千即旋荡起来。随着转带加快,秋千荡升到几乎近于水平状态。
八挂秋是一种装饰华丽的亭式秋千,因悬吊八挂秋千而得名。八挂秋的主体骨架是一条可以转动的木柱,也叫老杆。老杆下端不固定,是转轴。推杆与老杆绑结为一体,推动推杆使老杆转动。同时,以老杆为中心搭设圆形木台,中间设置枢纽。台座周围以棚布遮苫,台沿搭两架木梯供上下。老杆顶端搭成一个八角亭式的伞形,讲究者有搭成八角楼阁的,其装饰方法与装檐台相同。顶面以兰、白条布交错组成,檐下装饰各式彩绸和玻璃镜。八个檐角高高挑起,每角悬挂一架秋千。玩者登台上秋,人力推动推杆,八挂秋千便同时旋荡起来,但一般转速较慢,荡升幅度较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