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自《山西民俗》,图片来源于网络 |
太原道 | 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山西民间也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风筝不仅是一种民间玩具,而且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在当今更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赛形式。
风筝的传统制作法,是用细竹扎成骨架,糊上纸张或丝织品并施彩绘,系以长线,利用风力放飞到空中。风筝的种类极多,以硬翅风筝、软翅风筝、拍子风筝、直串风筝、筒形风筝、拆装式风筝较为常见,每一类中样式又非常纷繁,禽鸟虫兽、器具人物等各种形象应有尽有。每当花红柳绿,春风荡漾之际,人们相聚一处,各自将精心制作的风筝放飞蓝天,高翔低游,蔚为壮观。
风筝起源较早。相传春秋时公输般做木鸢以窥宋城。《考工典》记载:韩信欲推翻刘邦,做风筝测量兵营到未央宫(刘邦的皇宫)的距离,想掘通地道攻进宫内。可见风筝一开始是作为军事测量仪器使用的。南北朝时,梁武帝箫衍太清二年(公元 549年),候景叛乱,兵围建康。箫衍措手不及,着人制作了一只风筝,内夹诏书,火速传递,调集各路兵马前来解围。特别是到了唐朝,风筝不但被用于军事,也逐渐成为王公贵族的娱乐工具,制作上也更加精巧。北宋后风筝流行于民间,并且制作风筝时在上面拴了竹笛,风筝一放起,就会发出如筝一样悦耳的声音,风筝一名由此产生。当时高骈曾以风筝为题写了一首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今天,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风筝的制作技术日益精湛,风筝的种类和样式也更加斑斓多姿,放风筝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