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抓子 |
|
 |
掰手腕 |
|
 |
骑竹马 |
|
 |
老鹰抓小鸡 |
 |
拔河 |
摘自《山西民俗》,图片来源于网络 |
太原道 | 折纸
折纸是一种十分普及随处可见的儿童娱乐形式。可用各种纸折成各种动物、器具的形状,如马、鸟、猴、鹤、车、船、房、桌、偶人、衣裤、风车、食品盒、金鱼、花儿等等。折纸可以开启儿童智力,增添人们的生活乐趣。
捉迷藏
相传源出于唐代的宫廷游戏。现在玩者多为儿童。以巾裹目,互相捉摸。也有一人裹目(谓之“瞎子”),在划定的区域内捉摸他人的,被捉摸者不能出声,让“瞎子”猜说是谁,如果猜错则继续再摸;如果猜对了,就由被摸出者充当“瞎子”。
骑竹马
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儿童用竹竿置于胯下作马,手拖竹竿来回奔跑,故称骑竹马。《后汉书·郭汲传》记载:“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唐白居易《赠楚州郭使君》诗曰:“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李白《长干行》中亦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陶枕上,绘有儿童骑竹马游娱图。至今这种民间游戏仍旧十分普遍。
拔 河
拔河在山西民间是一项十分普及的群众体育活动,拔河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竞赛方法很简便,在地上画两线为河界,由人数相等的两队,各执绳的一端,按比赛规则用力拉绳,以将对方拉过河界为胜。《唐语林》卷五记载有拔河的场面:“明皇(唐玄宗)教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拔河至今仍是机关、厂矿、团体、学校举办小型运动会常设的项目之一。
穿砣砣
此游戏在山西山区较为流行,平鲁一带更为普遍。这种游戏可两人参加,也可多人参加。赛前各自制作砣砣。用破旧陶瓷打磨制成大约3至6厘米直径的圆瓷片即为砣砣,圆瓷片越大越好。比赛时,参与者将砣砣放立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有一定距离的界线外用一片砣砣抛打,被击倒的砣砣即归自已,也可一次击倒数片,比谁得到的多。
打 岗
这是一种多为男孩子玩耍的竞赛活动。赛前,择较方正的石块经过打磨后称作“岗”。赛时,甲方将自己的岗放立在一条直线上,乙方则站立在一定距离的界线外,手持自己的岗掷击甲方的岗。如未能击倒则失去继续击打的权力,换由甲方掷击乙方的岗。若击倒,则得到继续击打的机会,即改为用脚夹着自己的岗向甲方岗的方向掷出,并尽可能使自己的岗靠近甲方的立岗。然后,用一只脚推动自已的岗击倒甲方的立岗。击倒立岗次数最多者为优胜。此活动,手脚并用,活动量大,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好方式。
抓 子
抓子,又称拾子,是一种多为女孩子玩耍的儿童游戏。用磨光的小砖块、小瓦块、小五块或玻璃球等做为子。数量五枚、七枚、九枚不等,一般以五枚为宜。方法: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抓法。商定其中的一枚子作为子头。玩时将子头向上掷,待其未落时尽快抓起地下的一子或数子,同时必须将子头接住,子头不得掉在地下,否则为输。熟练者边掷边拾边接,连续不断,全靠眼明手快。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拾且承,曰抓子。”这种游戏对锻炼人们的手眼配合、动作敏捷大有益处。
滚铁环
一种民间传统的儿童游戏。铁环有扁铁和圆形钢筋两种,俗称“桶箍”。用一铁丝弯成铁钩,推动铁环往前滚,发出“哗啷哗啷”声。孩子们自行组织,比速度,比技术,后逐渐成为一项体育活动。
黄鼠狼吃鸡
俗称“黄鹞吃鸡”,又叫“老鹰抓小鸡。”多人参加。由一人扮黄鼠狼,一人扭老母鸡,其余皆为小鸡。小鸡拉住老母鸡的后衣襟,且一个拉一个。老母鸡张开双臂保护小鸡,小鸡依次紧随其后。黄鼠狼窜入鸡群左追右赴,瞅准机会猛扑过去抓小鸡,若抓不过来依旧充任黄鼠狼;若抓住一只小鸡,则被抓者改充任黄鼠狼,原充任黄鼠狼者改扮小鸡,游戏再次开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