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遍山西 | 寻根山西 | 晋商探秘 | 三晋风情 | 投资之窗 | 博客 /
当前位置:三晋风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圆孔大阳手工钢针

   《辞海》中对“引线”的解释:“缝衣针俗称引线,中国自制曰草针,舶来品谓之洋针,草针以山西省晋城县大阳镇所产者为最多。”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是建立在对钢的柔化处理基础上的,即著名的“地下土圆炉炼钢法”,炼出的钢富于延性,可以拔成钢丝,为制针的材料。

    我省晋城市泽州县的大阳镇历史上因手工制钢针而享誉天下,被誉为“九州针都”。

    据说大阳钢针的制作技艺是由明嘉靖年间裴尚书的族人裴某发明的,后人于是把裴某尊奉为“针翁爷”,在大阳先后修起东、西两座“针翁庙”,人们把“针翁庙”视作保佑财源的圣地,定时要在庙里的舞台上唱“神戏”,酬答神灵的保佑和上苍的馈赠,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针翁庙不仅是当地老百姓祭祀奉神之处,也成为了针行结集议事和洽谈销售之地。如今针翁庙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了残存的根基和一块“西针翁庙”补修碑,碑记里记载当时制针的有“本镇三十九、上村十、中村五、下村九、南庄八、河东三、湾里三、史村一、赵庄一”。遍及每个家庭的手工制针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诸多实惠,除春种秋收外,每家每户的老幼都可参与制作,一个家庭是一个小生产作坊,流水作业,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吃一顿小米干饭“瞪眼食”后,麻油灯下彻夜连作,锤敲钻磨,此起彼落。

    大阳手工制针业的兴起与当地得天独厚的采矿、冶炼条件有着直接的联系,优越的采矿、冶炼条件促进了大阳手工制针业的迅速发展,大阳手工制针工艺制作过程到明末清初其技术日臻完善,形成了一整套的工艺流程。制针技艺的发展是当地先民在利用丰富的煤铁资源,并借鉴了成熟的条炉、炒炉、坩埚炼铁技术基础上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用坩土做成丝状模具,把在条炉内烧红的铁块熔成铁水后烧入丝状模具内锤打成型,再经过深加工后就变成了“扎把铁钢丝”,然后截丝、分段,经过反复锤打、捻细、打孔、钻磨、抛光,最后包装。

    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了全国各地,并远销到西亚的伊朗等地。针商们获数倍利润,发了大财,大阳先民因制针而富,明末清初不仅每个大阳家庭都制针,针行、针会比比皆是,鼎盛时期达300余家,最具代表的传承家族有:裴家、马家、李家,而且各地的淘金者纷纷拥向大阳,大阳周围百里外来者赁屋而居,与大阳的男女老幼一起加入了手工制针的行业。直至民国年间,还有不少针商赶着驼队,驮着钢针从内蒙古换回大批良马,大阳钢针销售渠道之广,参与人数之众,堪称为一大壮举。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洋针侵销到中国市场,大阳手工制针业逐步走向萧条。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从兴起到衰败,前后长达三个多世纪,开创了一个地域内全民制针群体传承之先例,它的兴起与没落的背后有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如今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已经远去,“九州针都”的门楼成为老一辈人心中念想的符号,圆孔的大阳手工钢针已难寻一根。

发表感言
 
·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中央统战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宣传片-飞越山西
·话剧立秋2
·话剧立秋1
·话剧立秋4
·2013晋剧院
·感怀于成龙
·京城有个"都一处"
·到"山西大院"看什
·山西"地窨院"正在
·山西面食甲天下
·研究"女书"第一人
·武乡 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印象汾河
·追溯迁徙者的记忆 探寻华夏子孙的故乡
·名邑名城出名将--朔州
·雄关漫步说边防--宁武
·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王家峰墓群
·明秀寺
·永祚寺
·侯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山西聚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浩谊阀门管件有限公司
·山西金华苑宾馆有限公司
·山西海锐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山西台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分享山西的点点滴滴
·根在山西 情系故土
·远隆人情注芮城
·海峡飞鸿叙真情
·看了《寿阳家》就像回了家
·台商李永丰:在晋中投资很快乐
 
友情
链接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