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遍山西 | 寻根山西 | 晋商探秘 | 三晋风情 | 投资之窗 | 博客 /
当前位置:三晋风情 - 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琉璃
    琉璃即低温铅釉陶,铅釉陶于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当时只烧制一些生活用器和随葬的俑,到唐代时烧制出了今人所称的“唐三彩”,宋代以后,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琉璃的生产上。元代,琉璃业有了新的发展。到了明代,琉璃除仍大量用于宫廷、官府的建筑修饰外,随着寺庙建筑的兴盛,生产规模得到空前的发展,技术之精亦超过以往,释道庙宇、佛塔、供器以及日用工艺品很多都用琉璃制作。

    千余年来,因琉璃的制作在境内分布广,匠师多,我省被称为琉璃艺术之乡,主要以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等地为主。太原至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以迎泽区马庄山头村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有苏、白、张三大家族,以苏氏家族最有影响。据老人说,苏姓早年从洪洞大槐树移居到了苏家湾,后来到迎泽区马庄村,不久又分出两支,一支往北去代县吴家窑,一支去了北京。阳城烧造琉璃始于元代,在我省众多门派的琉璃匠师中,阳城乔姓是其中人数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支。从明正统年间开始,一直到清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传承关系明确,班辈系列清晰。如今,后则腰村的阳城建材陶瓷厂仍为当地乔姓人家所开办。河津琉璃生产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从河津东窑头吕氏家族保留的部分牌位中,可以找到乾隆以后吕姓琉璃匠师的名字和传承关系,吕姓是当地生产琉璃的世家。

    琉璃的制作大体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琉璃的原料大都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以往因缺少有效的原料检测技术和设备,制陶匠人在原料选择上总结出了一套简便实用、行之有效的土办法,有经验的匠师通过“看”、“捏”、“舔”、“划”、“咬”等方式判断泥料的成分和性能。琉璃所用泥料是一种低铝坩土,好的原料呈黑灰色或青灰色,里外颜色一致。用手指将软坩土捏碎,凭触感判断颗粒的细度,细颗粒多的粘土结合性好,可塑性强,干燥强度也高。或者用舌尖舔舐粘土的断面,如果感到吸力大,表明其结合性、吸附性和可塑性都较好。硬质粘土不论是哪种颜色,如果用小刀或铁钉在表层能划出白色痕迹的,这种粘土经煅烧后会呈白色或微黄色。如果断层不平整,像贝壳一样,可以粗略地判断这种粘土含氧化铝较高,耐火度也高。将粘土用牙咬感到有蜡状或油脂感,说明其含铝量甚低,塑性也好。咬时如有细砂或一般土状,则含铝量高。

    琉璃釉料的配制在这一行业中是最难掌握也最具隐蔽性的技艺,尤其是像“孔雀蓝”这类釉料的配方,匠人视其为“绝技”,故有“传媳不传女”之说。釉烧是最后一道关键工序,釉烧失败意味着前面的所有工序全部白费,烧工完全根据火苗变化的颜色判断窑内温度的高低。

    我省的琉璃曾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类,是陶瓷艺术继秦砖汉瓦之后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典型范例。如今,随着传统建筑形式的式微,以及环保等原因,琉璃的传统制作技艺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发表感言
 
·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中央统战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宣传片-飞越山西
·话剧立秋2
·话剧立秋1
·话剧立秋4
·2013晋剧院
·感怀于成龙
·京城有个"都一处"
·到"山西大院"看什
·山西"地窨院"正在
·山西面食甲天下
·研究"女书"第一人
·武乡 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印象汾河
·追溯迁徙者的记忆 探寻华夏子孙的故乡
·名邑名城出名将--朔州
·雄关漫步说边防--宁武
·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王家峰墓群
·明秀寺
·永祚寺
·侯马旺旺食品有限公司
·山西聚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浩谊阀门管件有限公司
·山西金华苑宾馆有限公司
·山西海锐五金工业有限公司
·山西台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分享山西的点点滴滴
·根在山西 情系故土
·远隆人情注芮城
·海峡飞鸿叙真情
·看了《寿阳家》就像回了家
·台商李永丰:在晋中投资很快乐
 
友情
链接
主办单位:山西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