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
当前位置>>生平
关羽的卓越战功与人格魅力
2015-08-06 14:04:26    华夏经纬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关羽这一历史人物,受到老百姓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尊重、崇拜,而且达到了古今武将均无与伦比的程度,确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熊崧策的《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一文,试图剖解,当然很好。但他的剖解是否能成立呢?我们不妨探索一下。

  作者认为关羽身后寂寞,到唐代开元年间,关羽未被重视,到唐肃宗时奉祀姜尚的配亨武将仍无关羽其人,直到公元782年,始与孙膑、廉颇等六十四名将并列,但张飞亦在其中,其头衔是汉末献帝所封的汉寿亭侯。并不突出。因此,作者认为关羽的被神化完全是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以及清代诸皇帝封赠的结果,由此老百姓与士大夫阶层改变了原来对关羽的看法,开始崇拜了。事实是否果真如此简单呢?

  首先,关羽的原始记载,即陈寿的《三国志》的《关羽传》原文,熊先生注意不多,却节外生枝,从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切入,认为“和上古传说人物蚩尤,刑天相似”,“给后人的神话提供了想象空间”,而没有重视《关羽传》的主要内容、主导思想和人文精神,必然导致他走向错误的结论。

  问题仍应从陈寿撰著《三国志》的历史背景入手,作为晋代司马氏统治下的臣僚,这一使命如何进行?如何完成?那是一道难题。正统谁属,则又是最难处理的难题。曹氏篡汉、司马氏篡魏原是一脉相承的,似乎唯一的办法是以魏为正统,而以蜀、吴附骊其后。在这个问题上,陈寿以他非凡的史胆、史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使三国并列,称之为《三国志》,冒了一定的风险。

  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写出浓墨重彩歌颂关羽的《关羽传》:

  曹公遣于禁助(曹)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关羽受到刘备、诸葛亮诸人的嘉许,自不待言。“威震华夏”的提法,并未在关羽之外任何三国名将传略中出现。整部《二十四史》,也未有任何名将有过“威震华夏”的声势。更值得注意的是“群盗或遥受羽印号”,这说明除魏、蜀、吴三国公卿百官之外,流落社会上贩夫走卒以及流氓无产阶级也都对关羽心悦诚服,愿意为之驱驰也。此时关羽健在,并未被统治阶级封神也。

  话说回来,“威震华夏”这四个字固然具有极高的力度、强度,毕竟还比较抽象,如何去检验其是否属实呢?接着下面的几句话,乃是令人信服的论证。其原文为: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假使曹操当年并未“议徙许都以避其锐”,陈寿断乎不会凭空捏造这一史实的,而且即使确有其事,也仅仅说过算数,并无来龙去脉可循,陈寿也可略去不提。因为写关羽“威震华夏”,不仅会使晋代统治者感到不愉快,从前曹魏族人及臣僚的后裔也会感到不愉快。但是,陈寿还是这样写了。

  首先是作为一位使命感颇强的史官,他的史胆、史识决定了他要把历史的真实情况作客观的反映,保存下来。其次,如果曹操在军事上没有感觉到关羽给他造成的如此沉重的压力,曹操也不可能听从司马懿、蒋济诸人的计谋,有“遣人劝(孙)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事件了。陈寿的《关羽传》如此针细线密,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

  陈寿赞扬关羽的义气,用的手法相当巧妙,也和后来《三国演义》通过街亭之败写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显示其公私分明相似,陈寿毫不讳言关羽被曹军俘获的事实,进而通过此时关羽的表现,写其对刘备的忠忱相当生动:

  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当时刘备为曹操所败,家眷也被曹操所俘,而关羽一心报效刘备迄无丝毫动摇,所以后人誉之为“义薄云天”,是有这许多历史事实为依据的。

  《关羽传》还通过马超归顺刘备一事,从诸葛亮之口中,肯定马超的“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为“一世之杰”,然后认为马超虽然如此了不起,他也仅仅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诸葛亮是直接答复关羽“超人才可谁比类”的。答复时这样说的。诸葛亮因“羽美须髯”,故尊称关羽为“髯”,所以说“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当时魏之崔琰、蜀之太史慈均以美髯著称,但陈寿仅一笔带过,均未多用笔墨也。

  应该说,作为晋代的臣僚,对蜀军将领关羽如此处理,已经够大胆了。

  关羽之逐渐被重视决非如熊崧策所说到唐代中叶,甚至南宋朱熹以蜀为正统时才开始。南北朝时,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就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他对《关羽传》引用史书不多,甚有价值的是《江表传》:

  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在此之前,关羽传“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记载在士大夫之间影响仍较小,反而那些“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社会下层的群体非常崇拜,并视之为“朋友妻,不可嬉”的道德典范,而《江表传》的寥寥十一个字,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

  按《左氏传》,即《春秋》,此书由孔子完成后,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家均有诠释本流传,左丘明本流传最广,亦称《左传》或《左氏传》。《春秋》为孔子的历史学著作,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之是非曲直均作了谨严的判断,当时就有“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

  《江表传》记载关羽爱读《春秋》,一般人仅仅是理解为关羽不是粗鲁的武夫,而是通文墨的儒将而已。在士大夫阶层看来,则有更深的涵义,他们认为发现了关羽的行为准则,认为关羽的效忠刘备乃是与乱臣、贼子们进行殊死斗争的必然选择。认为他的一生言行,无一不是对“义”的实践,达到完美的程度。对于他的战败被杀,则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予以评价,反而不是欠缺,而是具有大丈夫的人格魅力。

  裴松之引《江表传》注《关羽传》早在宋徽宗封关羽为“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之前至少五百年之久,我们怎能视若无睹呢?

  至于当年蜀后主刘禅为何在关羽死后四十一年之久才封关羽为“壮缪侯”?史书未有详细记载,按情理分析,关羽死时,先主刘备在位,未加封赠。后主贸然行事,自然不妥,爵位高低?如何称谓?势必要慎重考虑。而且虽然一般情况之下,当年往往关、张相提并论,但无论刘备,无论诸葛亮,都是向关羽这方面倾斜,后主刘禅又是张飞之女婿,在感情上很难仍向关羽倾斜。在这种情况之下,封赠关羽一事就变得复杂了。并不能说明关羽受到冷遇也。再说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代诸帝加封关羽为“帝”、为“王”等等举动,也各有其涉及自身利害的内在原因,不一定真正是对关羽崇拜或景仰也。

  宋徽宗赵佶,精于绘画书法,和名妓李师师经常幽会,是个风流种子,对治理国事却是低能儿,而且一心只想逃避南下,以保全性命,结果断送了北宋。他的封赠关羽乃是因为身为皇帝,却已经失去了民心,在无可奈何的困境中的自我安慰而已,以为既然关羽是老百姓崇拜的对象,如今道教徒要求封赠关羽,予以封赠也许可以在争取民心方面有所弥补,事实上是无济于事的。

  元代诸皇帝自知马上得天下,文化方面无法与汉族相较量,既然老百姓崇拜关羽,此举对元代统治无直接影响,当然可以听之任之,加封任何头衔,有何不可。关羽效忠的“汉”室,先是汉献帝在位的东汉,后是刘备称帝的蜀汉,都与民族问题无关,当然不必禁止。至于士大夫或倡优有时也借此机会一语双关地借“汉家节”等唱辞、道白抒发汉族的民族思想,很可能有所察觉,因忙于东征西讨,无暇再兴文字狱了。

  明世宗即嘉靖皇帝朱厚熜,此人文化修养较宋徽宗浅薄,多年不上朝,成了奸相严嵩手中的木偶。万年只求白日飞升而成仙,痴心寻求并不存在的仙丹。道士陶仲文等一批奸人成为他的唯一依靠,加封关羽则使他萌生超越众神的幻觉,何乐而不为。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是多年不上朝的昏君、暴君,明代的统治虽然到崇祯皇帝才结束,但他在位的近五十年间元气已丧尽了。他的封赠关羽,既不能挽回任何损失,也对关羽的评价无任何作用。

  清代开国时即组织力量用满文译《三国演义》,一方面宣称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精神应该继承,并体现在满、汉、蒙三族通力合作上;一方面因宋代岳飞所抗之“金”与“清”同为契丹族,甚有顾虑,千方百计抬高关羽以冲淡岳飞之影响,其结果是关羽的影响确实略有扩大,而岳飞的影响则依旧,并未淡化。

  回顾关羽一生言行,回顾三国以来历代历朝各方面对关羽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肯定关羽的事迹在当时就惊天动地,而且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魅力。关羽逝世以后,沧桑巨变不断,关羽人格魅力却更为深入人心,从社会下层逐渐扩展到了士大夫阶层,进而遍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全体。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高宗等统治者才会想到对关羽封王封帝以收揽民心,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决不是如《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一文所说,关羽是由于被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清高宗等统治者神化之后,才被老百姓以及士大夫阶层所景仰、崇拜的。当然,统治者对关羽的神化也对关羽的影响起了一些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孰为原因?孰为结果?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个常识。决不能倒置。倒置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逻辑。

  总的来说,问题的关键、核心已经说清楚了。但是,还有几个较次要的具体问题也应予以澄清:

  关羽的影响如此之大是不是因为他死后身首异处,和传说中的人物蚩尤相近似,由此沾了蚩尤的光呢?

  蚩尤的传说固然是有的,但是并不是具有辉煌战功与人格魅力的英雄,而且传说也并不丰富,只是说他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兵败被杀了。一说他是主宰战争之神。到现在为止,我们并没有发现过祭祀蚩尤的庙宇,也没有发现蚩尤身首异处的坟墓或蚩尤的任何坟墓。关羽被孙权部下吕蒙的部队杀害后,孙权胆小如鼠,又怕刘备兴师问罪,于是把关羽的首级,送往曹操处,曹操即将关羽首级安葬于洛阳。于是,孙权把关羽的身躯以诸侯之礼葬于当阳。所以现在河南洛阳、湖北当阳都有关陵。湖北的关陵规模更大些,是个庞大的建筑群。解放以后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阳关陵大殿上还有关羽凭几阅读《春秋》的塑像,“文革”时被毁了。

  如果考察神话传说,蚩尤不仅是涿鹿之野大战中黄帝的败将,也是关羽手下败将。宋徽宗时山西解州道士上奏,谓解州盐池忽然干涸,不再产盐。查明原因是蚩尤作祟,关羽之神灵十分恼怒,率神兵神将与蚩尤交战,大败蚩尤。于是盐池恢复出盐。宋徽宗根据道士奏疏,才对关羽封赠的。

  再说,历代皇帝对于封赠的情况种类繁多,情况各异,不加区分地谈,则往往造成混乱。例如唐代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立了大功,最后被封为汾阳郡王,那时郭子仪还健在。这郡王应该享受的利禄,还有封地,都要给他。这一类爵位,往往是世袭的,子孙之中始终有一嫡系继承王位,直到继承者失去资格,或此一皇朝灭亡为止。如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因坚决抗金而被宋高宗怀恨在心,他壮志未酬,十分消极,拒绝接受任何爵位。他死后,被封为蕲王,他无法拒绝。朝廷对于利禄方面,也只是象征性地表示一下而已。对于死于冤狱的忠良封赠的主要作用则是平反昭雪。又如明代开国元勋刘基,未能封公、封侯,仅仅封为“诚意伯”,更不必说封“王”了。在封建皇朝中,这一类封赠都被作为头等重大事件反复研究、讨论之后,然后才决定下来。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中,主管封赠的礼部定出方案,再由重臣交换意见,然后上奏皇帝定夺,隆重之至。至于唐、宋、元、明、清的皇帝对关羽封公封王,那和对朝廷文臣武将封赠完全是两回事,既不涉及当时朝政的评价,也无关任何文臣武将的利害得失,至多让和宫廷接近一些的庵、观、寺、院沾一些光而已,让一些经常出入宫禁的和尚、道士沾一些光而已,对当时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极小。

  封建制度的政体决定了皇帝至高无上,而且只有一个,也就是俗语所说:“天无二日”。但在宗教所设想的神仙世界中,一切都可以随意设置,关羽可称关圣帝君,黄飞虎可做东兵大帝,又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等,谁大谁小?从未有人去研究,因为这个神仙世界实际上不存在,所以也无从研究。

  《关羽是如何被神化的?》一文,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封赠混为一谈,过分夸大了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明神宗诸人对关羽封公封王封帝的作用,十分牵强附会。

  这篇文章将结束时,还说:“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更把关庙建到了日本、东南亚、澳洲和美国”。言外之意,也是历代皇帝对关羽神化有以致之,其实,并非如此。所谓“近代以来”提得也不确切。我手头有一篇刊发在《上海道教》的文章:郑上有《日本的关帝庙及其信仰》。其中说到:

  1623年,长崎华侨……寺内妈祖堂的左堂祀关帝。1628年,长崎华侨……寺内青莲堂的左旁祀关帝……1678年,华侨广东帮创建圣福寺,寺内观音堂祀关帝、妈祖和观音等,信仰主体是海商、船主、明末遗臣等,他们或从事海上走私“犯禁”,而寄居异邦,不敢回家;或不愿仕清,挺身走险,搭乘商船流亡出逃。他们寓居异乡,得不到国内政府的保护,精神上彷徨、苦闷,为寻求精神上寄托,全体侨胞遂将关公奉为保护神……

  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将关羽作为保护神,是无可奈何的一种选择,并不是因为皇帝曾经封过关羽,这些奉祀关羽的人,对皇帝是颇为失望、怨恨,甚至是对抗的。

  再说经过辛亥革命,经过五四运动,整个中华民族,对历代皇帝言行都基本上能客观对待,思想信仰,甚至生活习惯,都是与时俱进地在变化,决不可能遵循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他们的意志来生活。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人民政府,人们的封建思想一次又一次在学习中逐步清除。但是,关羽当年的卓越战功,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人们仍在议论,关羽的人格魅力依旧感染着各阶层的人群。昆剧《单刀会》、京剧《战长沙》《华容道》《水淹七军》等戏仍在舞台上流行。观众从舞台上一睹关羽“威震华夏”的气概,在内心深处萌生了难以言喻的欣慰。

  且不说建国以前张恨水,他的《啼笑因缘》写的正面人物不多,江湖卖艺的关寿峰及其爱女秀姑是正义感极强的好心人。为什么张恨水不让他们姓赵佶的赵,或曹操的曹,偏偏姓关呢?

  建国以后,李英儒写《野火春风斗古城》,小说还被改编成电影。古城的解放,起义的将领名关敬陶,为什么不叫张敬陶或李敬陶呢?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纪念世界名人关汉卿时,因为关汉卿并无肖像流传下来,奉命画肖像的画家李斛最后就以民间流传的关羽读《春秋》的塑像、年画为基础,予以加工而成。领导、文艺家也全都接受了。

  凡此种种,你能说是由于宋徽宗、元文宗、明世宗、明神宗这些皇帝封关羽为公、为王、为帝的结果吗?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婚俗 生育习俗
春节 庙会
游艺 其他节日
近代山西 古代山西
地方小戏 山西锣鼓
山西民歌 文化遗产
山西戏曲 万荣笑话
艺术人物 艺术研究
三晋王侯 政治名家
山西名将 历代佳丽
文化名人 当代名人
名人与山西 名人故里
特色晋菜 特色面食
地方名吃 名酒名醋
五谷杂粮 地方特产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