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
当前位置>>内涵
关公文化浅识
2015-08-11 10:41:15    华夏经纬网

  关公,关氏多数后裔尊称为圣祖。其所以由人而神而圣,为宋以来各个朝代、各个阶层人士所尊崇、所崇奉,经久而不衰,而且越来越热。试识其原因所在。

  按历代的惯例,凡以德施民、以劳定国、以死勤事者,则祀之,有的入祀综合性的祠宇如昭忠祠、乡贤祠、名宦祠等,有的独辟专祠祀之。开始纯属纪念性质,之后有灾有患求之,千百回中偶有应验者,就曰有灵,传而播之,就步入了神灵的门坎。但多数是以一功一德于一地,且只显赫于一时,过不了多久,其影响力就逐渐淡薄了。

  历史文化流传而论,凡立言、立论可以不朽。孔子的著作,由其弟子们整理,成为儒家学说,被封为至圣先师,列为国家典祀,县以上州府建立文庙。他的学说,往往被弃于乱世,用之于治世,局限于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阶层,与平民百姓相干甚少。

  世人多以为圣祖熟读《春秋》,有儒将之风,才被称为武圣。这只是知其外表。孔子讲学时,弟子三千,贤者七二,其学说以孟子参修最着,亦只得了个亚圣之称,陪祀于文庙之份。之后,读者何止万千,其中不少还是研者,阐者、析者,也有其创新之辈如程朱者,也得了个夫子的头衔。但多数是从理论到理论,认同者多在文士行列,将其推行于当世者寥寥。

  唯我圣祖独得《春秋》之真谛,并以之为毕生奋斗的准则。正应了“身教重于言教”的格言,用现在的话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圣祖身教影响的形象性与广泛性,涵盖着数千年来中华道德精神的各个主要方面。

  忠

  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桃园结义的誓词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圣祖忠于刘汉,扶汉鼎于将倾,恨操之乱纲,仇权之割据,毕生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停留在三分之地及联权拒操的策略上。

  义

  就是讲究信义,不忘故主,有恩报效。圣祖所取的义,有着极高的代价。诸如择主,是择仁者不择权者,当群雄纷争之时,未择主于群雄之内,而择于草莽之中。既兄事昭烈,为之御侮,誓以共死,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义无返顾。为寻故主而弃舍现成的爵禄富贵,冒着生命危险(包括五关之阻,袁营恨有杀将之仇)去就仍无立锥之地的昭烈。释操是在立于军令状之后,有舍生取义之举。

  勇

  就是勇武,解白马之围、五关斩将、水淹七军降禁斩德,不去提“演义”所溢的斩华雄、蔡阳、文丑,能说其不足勇武吗?

  智

  就是仁智,单刀会有人讲是“演义”的颠倒。取长沙不斩马失前蹄的黄忠,岂非仁者。作为北方的旱将,新野之役独保住万余水军精锐后决胜于赤壁。围樊之役,能利用天时(大淋雨)地利(敌军驻在罾口川洼地)谚语(鱼入罾跑不了,以鼓舞士气)取得了威震华夏的效果,古战场善于学习如圣祖的两栖指挥员是少有的,连自称为兵家的曹操也是望尘不及的。

  在气节上,有降汉不降操、拒权不许婚,宁殉不降,秉烛达旦清名份等可表。

  如果说,不忘故主是义的高峰,威震华夏是勇的高峰,临沮殉职是忠的高峰,那么挂印封金寻故主之举,则是集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恩义不忘诸优秀品质于一身既集中又典型的表现。这些都是史有其实而为各朝各代各个阶层人士所尊崇的史实,是其内在素质。

  而推崇、渲染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综之如下:

  一、溢其美。传说、小说溢其美。隐恶扬善是中华民族对待先人、古人的传统习俗。圣祖经过几个朝代、诸多文人的加工,特别是《三国演义》的问世,圣祖的人格得以升华,成了完人,形成中华道德精神的偶像。继而从综合性小说之中,提出个性,就有《五虎将》、《关岳传》、《中国名将列传》等合传的刊行。而今则有《关羽》、《关云长传》、《关公演义》、《忠义春秋》、《关公的民间传说》等等专着进行传播。最后的显圣又跨入了神的门坎。

  二、壮其像。戏剧(现代的影视)、美术(年画、剪纸、邮票、摄影)雕刻、锻铸、织绣、工艺(五金、玉、石、木、帛、泥、面等)建筑等工艺作品壮其像。其形像由文人之口、由文字,进入艺人对形象的再塑造,并出自民间甚至耆老、妇人之手,特别是关戏形成独特的定式、关庙的建筑、装饰,突破了各教派的规格,直可与皇宫相媲比。关庙艺术,融建筑、绘画、诗词、书法、音乐、服饰等于一体,成为弘扬关公文化,探索其历史轨迹的佐证之一。一处庙殿,就是一座关公历史文化的殿堂。

  三、扩其功、神其能。文臣、武将扩其功、释道二教神其能。地方文官因水旱虫疫等灾,祈祷求得缓解,武将在抗击外侵、剿寇治安中为了鼓舞士气,而释道二教更借助圣祖的影响以扩大其阵地,许多圣祖显灵的神话、故事应运而生,使得圣祖神力大增,赋予司命禄、佐科举、除病消灾、驱邪避恶、诛罚叛逆、巡视三界、招财护航等近乎全能神的法力。

  四、崇其祀。宋元明清的统治者大崇其祀。统治者为了抵拒外侵、兄弟民族入主中原,需要一种全民族、民族间的凝聚力量,以达到其稳定社会、巩固国家的目的,推崇出为统治者本身及广大汉民族所尊崇的关公,来融合民族关系以巩固其政权。历朝累加封号,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列入国家典祀,县以上州府必须建庙,一年三祭。亦曾改为武庙、关岳庙,祀为军神。增加了世人心目中的显赫地位,俨然成了封建国家的保护神。

  五、崇其义、信其神。百姓庶民崇其义、信其神。不分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以往的白道黑道,青帮红帮、江湖侠客、绿林好汉,都可以从圣祖身上找到他们需要的精神依托或期望。这就是圣祖的祀庙越过官方规定而布遍天涯海角,乃至海外华侨、华人聚居之国度的根本所在。王阳明曾为关庙所题的联曰,“庙貌与恒河沙比数”确非溢誉之词。祀圣祖的祠宇,由一地一域的信徒,逐步发展为会馆、公所如山陕会馆、陇西堂、关氏公所、龙冈(古城会)公所凝聚亿万信徒,联络乡情、宗亲、宗谊的纽带,而关帝庙正在筹组联谊会,以构通信息和活动。各个分散的庙记(志)如《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关圣帝君征信编》、《关帝全书》、《关壮缪侯事迹》、《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关圣陵庙纪略》,已经为《关帝文献汇编》所汇综。对圣祖研究正由对《三国演义》综合性的文学研究,逐步向“关公文化”专题专向的研究,如《关公百图》、《关公信仰》、《中国关公文化寻踪》,山西运城地区搞的“关公文化展”及出版的《人·神·圣·关公》,山西侯马市关公文化学会推出的“中国关公故里关府文化展”,都起着弘扬和加热的作用。

  六、名人效应、德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各行各业重提行风,职业道德,原先被二十三种行业推为行业神的圣祖,已被武财神的身份所取代而在工商界中全面推崇了起来。亦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名人名山效应促进经济发展收到了极大的经济效果。但天下名山僧占多,仙洞、道观、寺院几乎占尽了名山胜景,历史上的名人故居现在正扩及轨迹,除上述圣祖的众多庙宇以外,以关帝、关王、关帝庙、老爷庙命名的山、水、港、厅、庄、坡、垅、道、街、里、巷(胡同)也是不少的。甚有海边一种蟹被定名为关公蟹,当阳发展了一种关公酒。如今在北京八达岭不远处新修起中国名著博览城,用现代化的声、光及生动的雕塑造形,再现历史人物叱咤风云的壮观场景,其中最富有吸引力的仍然是关公的故事。当前所做的工作,有的是保护文物,有的是装饰旅游景点。形成了政府修寺庙,百姓虔烧香的情景,起着催化作用。提及虔,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于当今国内外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才呼吁反对霸权,呼吁和平,通过谈判协商以解决国际、民族岐视、国内的等等矛盾,呼吁道德回归、重现公仆形象,提倡行风、公平竞争,实实在在办事,公正诚实做人等等。在人类认识自然并完全驾驭自然之前,在精神与物质供求尚有差距之际,在法规与精神道德观念还未融为社会行为准则之时,差距总是存在的,个人期望的速达与社会整治的渐进产生了时间差,在未能实现之前,就另找精神寄托,寄希望于第三者,某些神灵就是理想的替代者。这可能就是号称科学昌明的发达国家,仍有众多教派及虔诚信徒的原因吧。

  上述的内外因素是互为作用的,外因促使关公由人而神而圣。绝大多数人所尊崇的,则是升华了的关公成了神圣的关公。但他的“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仍属人格化并非神圣化、既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华道德精神的主要组成部份,是各阶层人士所期望的楷模。

  关氏裔孙奉祀圣祖,既有怀祖之情,钟于纪念;对于圣祖文化,更有认真研究,继承弘扬之责。内因已经凝结近二千年了,现在一是能否恰如其份,正确认清其精神实质,发扬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二是如何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古为今用,才真正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若是一味停留在显灵、保佑、祈求等心理寄托上,可能会得到暂时的兴旺、热炽,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倡明,一定会被文明所取代。所以,首要的是学习圣祖的人格,学习他那“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恩义不忘”的高尚精神,为促进祖国的统一、社会法治德治的实现,为祖国的复兴不懈奋斗。

婚俗 生育习俗
春节 庙会
游艺 其他节日
近代山西 古代山西
地方小戏 山西锣鼓
山西民歌 文化遗产
山西戏曲 万荣笑话
艺术人物 艺术研究
三晋王侯 政治名家
山西名将 历代佳丽
文化名人 当代名人
名人与山西 名人故里
特色晋菜 特色面食
地方名吃 名酒名醋
五谷杂粮 地方特产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