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国两
当前位置>>内涵
传统意义上的“忠义、仁勇、诚信”
2015-08-11 10:40:21    华夏经纬网

  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勇、和”。“忠”有忠诚、忠良、忠恕等含义,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孔子认为忠不只是对君,因而提出“上思利民,忠也”的主张。《论语•学而篇》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精忠报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进而衍生出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等含义。《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论语•述而篇》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梁惠王上》云:“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论语•微子篇》又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儒家先哲们还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义以为先”、“以义制利”等思想。“义”是传统文化中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仁”是指仁爱、爱人,《论语•颜渊篇》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告子上》曰:“侧隐之心,仁也。”儒家的“仁”就是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天下归仁”作为社会道德的最高理想。“勇”是勇敢、坚强、刚毅之意,儒家以“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弃命为仁曰勇”、“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信"与“诚"是两个较为相近的概念。《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苟子•乐论》云:“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诚为真诚、真心之义;信为真实、诚实、守信之义。孔子把“信”列为对弟子们进行教诲的“四大科目”(即: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即恭、宽、信、敏、惠)之列,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诚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也是传统观念中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规则。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倡导忠义、仁勇、诚信最力,但其他流派大多数也同样赞美这些品德。如《墨子经说》有“仁,仁爱也”的提法,《老子•六十三章》也说:“夫轻诺必寡信。”像这类例证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不鲜。

   以儒家为主,先哲们提出和阐释的这些伦理道德范畴,是源自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明和当时的社会实践,在具体践行、具体要求中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但在基本概念上却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阶级和阶层都始终传承着它们的基本概念,而又赋予它们特定的时代意义,同时各阶级、各阶层也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给予互有差别的理解。这也就是孔夫子被推崇为“圣而时者也”,几千年来一直被尊奉为圣人的原因。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们提出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勇、和”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历代的人们在传承过程中,不断以自己的实践和理解丰富着这些伦理道德范畴。因此可以说:“忠义、仁勇、诚信”等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婚俗 生育习俗
春节 庙会
游艺 其他节日
近代山西 古代山西
地方小戏 山西锣鼓
山西民歌 文化遗产
山西戏曲 万荣笑话
艺术人物 艺术研究
三晋王侯 政治名家
山西名将 历代佳丽
文化名人 当代名人
名人与山西 名人故里
特色晋菜 特色面食
地方名吃 名酒名醋
五谷杂粮 地方特产
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