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传承关公文化的热潮也逐步兴起,弘扬关公文化的事业正在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对关公文化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方位的研究,是传承和发展关公文化的基础。近年来,学术界从三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性的工作。
一是对关公文化的家底进行全面的整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关帝文献汇编》汇集了有关关公文化的图志、汇考、征信、家谱、祠志、经训、传说、故事等各个方面的资料,成为研究关公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全书。中国社科院萧为、乐闻先生披沙拣金,从浩瀚繁杂的历史资料中整理出了《关羽目录初编》,将清末至今一百余年研究关公文化的有关著作文章悉数收揽,是目前最为全面的关公研究文论目录,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关公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山西运城市吴钧先生,以数十年的精力,搜集了历朝历代解州关庙、常平家庙和运城关王庙的碑铭、碑文。
二是围绕关公生平、关公业绩、关公军事上的得失、关公崇拜、关公精神品质、文学艺术与关公文化、宗教与关公文化、晋商与关公文化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形成了以胡小伟、王学泰、陈瑛、王卡、汪桂平、李玫、王生平、方广錩、周齐等专家为代表的研究群体。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关公崇拜、关公文化进行研究与阐述,产生了诸如《三教圆融与关公崇拜》(胡小伟)、《关羽崇拜的形成》(王学泰)、《谈忠论义说关公》(陈瑛)、《从<关圣大帝返性图>看关帝信仰与道教之关系》(王卡、汪桂平)、《介绍清咸丰刻本<武帝的圣经>》(方广铝、周齐)、《明代产生及流行的关羽戏的特点》(李玫)、《作为终极关怀的关羽现象的思考》(王生平)等一批颇具创见的研究成果。台湾也有曹俊汉、施哲雄、蔡相解、朱法源等一批学者致力于关公文化的研究,其中《关公在政治思想上的地位》(朱浤源)、《台湾的关帝信仰及其教化功能》(蔡相煇)、《细说中国民间社会中的义气》(曹俊汉)等文影响较著。山西学者张正明、葛贤慧则在晋商与关公文化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山西运城梁志俊主编的《人、神、圣关公》,孟海生著的《关公评传》,吴麦黄著的人物传记《关羽》,柴继光、柴虹合写的《武圣关羽》相继出版。
另外蔡东洲、文廷海的《关羽崇拜研究》,赵波、侯学金、裴根长的《关公文化大透视》,刘海燕的《从民间到经典——关羽形象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等专著,堪称近年关公文化综合性研究的最新力作。
三是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近年来规模较大的关公文化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主要有:①1997年1月,在台湾宜兰县礁溪镇举行的“关圣帝君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两岸学者共提交学术论文21篇。②1997年6月,在福建东山县召开的“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共提交会议18篇专题研究论文。@2000年6月,在湖北荆州市举行“中国荆州端午龙舟节三国文化研讨会”,会上有8篇论文是研究文公文化的。④2001年2月,在河北涿州举办的“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羽学术研讨会”,聚集了两岸关公文化研究中具有广泛影响的学者,并提交了学术水平较高的论文近20篇。⑤2002年10月,在山西运城举行的“山西运城第十三届关公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关公文化研讨会”,会议共提交学术论文2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