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廷宝(右二)、杨廷桢(右一)1946年与父母亲的合影

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杨士莪宿舍前的留影。右二杨廷桢,右三为杨士莪

南京东南大学校园内的杨廷宝雕像

杨廷宾(左)与同学王冶秋,王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
记者 盛夏 实习生 姚晨雨 文图
引子
杨鹤汀之后,杨姓子弟们开始学知识学科技,走向了全国以至海外,国内如哈尔滨、广州、乌鲁木齐、成都、上海等,美国、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均有南阳杨姓家族后人。很多人还按杨鹤汀所拟“二十字宗派次序”为儿女排辈分。
杨氏家族中,杨鹤汀长子杨廷宝,为一代建筑宗师、中科院院士。杨廷宝长子杨士莪,为中国水声学奠基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鹤汀、杨廷宝、杨士莪,百年跨度里,形成了一个系列传奇,这是风云流荡的大家气象,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流年盛宴。
三人的成长历史和业绩,脉联意合,堪称书香传世的典范和充满理想家族追寻大道无垠的典范。
长子杨廷宝,比肩梁思成
杨鹤汀长子杨廷宝,以多方面突出的成就,被称为“近现代建筑第一人”,建筑界有“南杨北梁(梁思成)”之誉。
杨廷宝,字仁辉,出生于1901年。杨廷宝的母亲米氏,能书擅画,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后代。因为母亲的原因,杨廷宝终其一生与绘画相伴。
杨廷宝的求学生涯,是一连串第一构成的。
1912年,杨廷宝考入河南省留美预科班,不久便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科班,连跳两级进入清华三年级,与闻一多同班学习,成为至交。
1921年,杨廷宝考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4年,他荣获艾默生建筑设计大赛一等奖,同年又获市政艺术学会设计竞赛一等奖,引起轰动,美国报纸称赞他的设计“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1924年,杨廷宝获硕士学位后,美国不少建筑事务所出重金聘用他。但他眷恋祖国,1926年回国。
“杨廷宝回国后,被天津基泰建筑工程公司聘为建筑师。当时中国建筑设计权都落在洋人手里,他决心用自己设计的作品为国争光。得知有关部门招标营建奉天总站、东北大学图书馆大楼、张氏帅府西院七栋公寓楼,他赶往奉天(沈阳)参加投标,以典雅朴实、气魄雄伟的设计方案,击败了竞争对手中标。”《建筑学家杨廷宝传》中记载。
他“牛刀初试”的这三件作品,已成经典。
之后,他设计的北京交通银行、清华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工程,都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
新中国成立后,杨廷宝设计了北京第一个高层建筑和平宾馆。
他巧用地形,设计了一幢一字形平顶大楼,楼前没停车场,用穿过主楼底层的方法,搞了个像城门洞过街楼,巧妙地保留了院内的五棵古树,其中一棵大榆树从厨房顶端钻出来,同时还保留了九组“四合院”。这一简洁、大方、朴素、明朗的新建筑,受到了周恩来的赞扬。
他还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百余项工程的设计。
杨廷宝的设计理念,是兼收并蓄,设计中量体裁衣,切合实际。他主张洗练凝重,反对浮华铺张。建筑学家刘先觉评价:“他多才多艺,既能设计大屋顶,非常地道的中国式的房子,也可以设计非常新的房子,他的基本功相当棒,是能文就文,能武就武。”
杨廷宝先后两次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参与领导国际建筑界八年,为祖国争得荣誉。
杨廷宝虽声名显赫,但个性淡泊宁静,平和低调,这种性格反映在设计上,“往往是用最经济的方式建造最实用的建筑”。
杨廷宝又是建筑界的大教育家。他的学生、国家城建部副部长戴念慈在文章中写道:“1940年,杨老受聘于重庆中央大学,任建筑系教授。时值抗战相持阶段,当教授很清苦,很多建筑师宁愿做工程不愿意教书。杨老已经很有名了,手上工程特别多,他却欣然从教,每次上课,从城里到学校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挤得像沙丁鱼罐头。他风雨无阻,从不缺课。”
从1940年到1982年,杨廷宝始终工作在高等学校,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建筑人才,中科院学部建筑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寿燮,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张坦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杨廷宝的学生回忆,他常常提“小”问题:人的最小空间是多少?人的活动空间至少要多少?一张八个座位的餐桌至少需要多大空间?等等,“总之,他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
在弟弟眼中,杨廷宝是个俭朴极了的人。“大哥烟酒不沾,饭食更简单,到我家给他烧了一条鱼,他说:‘这太麻烦了,给我煮碗面就可以了’。他晚年戴的手表是钟山牌的,值30多元钱,他说能有个时间就可以了。每次回南阳老家,换上便衣,扫地抹桌什么都干。八十高龄时,仍按时上下班。还总以步代车,锻炼身体。”杨廷宝的三弟杨廷桢道。
杨廷宝的夫人叫陈法青,遂平人,父亲是前清举人、国会议员,她先后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和北平美专。两人生育了五个儿女。
长女杨士英,现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次女杨士华,现为中央某研究所研究员。二儿杨士芹,早年从军,现为中科院后勤处处长。三儿子名杨士萱,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美国从事建筑行业。
杨廷宝子女中成就最大者,是长子杨士莪,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声学奠基者。
杨士莪认为,自己的成就得益于家族。他清楚记得:“童年时值抗战逃难,全家人被迫多次搬迁,但都没舍得丢下那一大箱重重的、孩子们无比喜爱的书籍:童话、小说、历史故事和科普读物,这完全基于书香家族对文化对教育的重视。”
杨士莪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水声学上,他是奠基者和领袖,他写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出版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讲授编写了水声学课程与教材。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水声专业,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水声人才培养基地。
杨士莪还是战略科学家,组建了水声研究所,带领一批科学家完成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水声定位系统。他始终站在一线,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思想上,他的敏锐性和洞察力让人折服。
二子杨廷宾,延安版画家
杨鹤汀二儿子名叫杨廷宾,1910年生,1926年即加入了共产党,1930年考入徐悲鸿任院长的北平大学艺术学院西画系,1934年毕业。他为人忠厚耿直,性格文静而刚毅。
1935年,杨廷宾在南阳曾和友人一起为鲁迅收集南阳汉代石刻拓片二百余幅。鲁迅日记中多次提及此事,比如“午后得南阳汉画拓片五十幅,杨廷宾君寄。”“看杨君(杨廷宾)寄来的拓片都是我之所谓连史纸,并非洋纸”,等等。
杨廷桢告诉记者:“当时,为给鲁迅先生拓印汉画,家中忙了一个时期。屋里堆着一沓沓连史纸,穿着毛蓝土布大褂的老拓工们整日辛苦奔波,到各处拓印,晾干后包装寄上海。鲁迅先生对拓印技术、纸张要求均极认真,二哥杨廷宾都做到了。鲁迅逝世后,收藏的汉画拓片出版,南阳汉画单独出了一册。”
1936年,杨廷宾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工作,参与了第十三次殷墟考古的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杨廷宾毅然放弃中央研究院的工作,奔赴延安,开始木刻生涯。
“在延安期间,杨廷宾在中共中央出版局工作,创作大量木刻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是为中共‘七大’召开而创作的毛主席像和朱总司令像,以及发给‘七大’代表火柴盒上的毛主席像(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还创作了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等英美苏的二战统帅,以及延安各界抗日军民肖像等,成为研究那段延安历史重要材料。之后,杨廷宾奔赴东北,从事了各种工作,曾担任过多个单位的党政领导,却唯独没能从事自己喜欢的美术工作。”《杨廷宾评传》中记载。
1964年3月,杨廷宾回到了自己的专业,担任了中国美术馆第一任副馆长,但又逢“文化大革命”,一伙造反派叫嚣着冲进画库“揪出黑画”,而这个新中国第一座国家美术馆画库里,珍藏着数以万计的国宝,包括古典经典、五四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美术红色经典等。
闻讯,杨廷宾迅速赶到,挡在画库门前断喝:“我是国务院周总理任命的馆长,谁要砸画库,就从我身上踏过去!”一帮乌合之众被镇住了,危机消解了。
之后,美术馆“造反派”斗争很激烈,杨廷宾作为唯一没被揪进“牛棚”的当权派,兢兢业业主持工作,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艺术珍品,历十年浩劫无损,他功不可没。
2001年4月杨廷宾与世长辞,享年91岁。
除杨廷宝和杨廷宾外,杨鹤汀还有一儿三女。三儿子名叫杨廷桢,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共地下党员。长女杨廷宜,毕业于北平协和医护专科学校,现在湖南某高校从医。次女杨廷宁,亦受高等教育,相夫教子。三女杨廷寓,毕业于河南大学,曾长期在南阳教书。(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