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杨鹤汀携全家于卧龙岗武侯祠假山上,右侧为杨鹤汀。这是杨氏家族最早的全家福
1953年,次子杨廷宾从东北至南京探望七十六岁的老父亲杨鹤汀
记者 盛夏 实习生 姚晨雨 文图
引子
南阳白河岸边一个没落的富商大家族中,1877年诞生了一个男孩,人称“十四少”,在他的族中亲友“喜嫖爱赌吸鸦片、贪吃坐穿”,慢慢滑向命运深渊时,他打破没落腐朽的大门,投身辛亥革命的洪流。他不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之后整个家族命运。
在他的影响下,家族第二代,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与梁思成齐名的宗师级人物、出现了奔赴延安的著名版画家;家族第三代,出现了新中国第一代科教人才、出现了工程院院士和许多从事科技的优秀人才。这个家族,人称“一门双院士,满门科教才”。
这就是杨鹤汀和他的后人们!
“十四少”成了“南阳知府”
杨鹤汀(1877~1961),名维鲁,字鹤汀。在同辈中排行十四,人称“杨十四少”。
他世居南阳城东南七里许白河岸边的赵营村,其祖经商致富,至他一代家境日衰。1923年,迁居南阳县城粮行街。
他的一生,可谓“趋时、革新”。在他之前,偌大的杨氏家族,全赖祖产为生,不少子弟“吃喝嫖赌抽”,他是家族中第一个走出封闭愚昧小天地的人。
1906年,他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这一时期,他不满清廷腐败,倾向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立志从事教育,开发民智,育才救国,实业兴邦。
返豫后,杨鹤汀在开封任中州公学教习,1908年三月,他与同盟会员罗飞声等一道回宛,创办南阳公学(后与宛南中学合并),自任监督,并在校内附设初级简易师范。
他一边教书育人,一面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学生,与武昌革命军秘密联系,以《民报》、《大汉报》为阵地,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在他的影响下,学校150多名师生先后加入同盟会,成为南阳一带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河南文史资料》记载。
辛亥革命前夕,南阳公学同盟会会员捐资购买枪支,待机起义。不料消息泄露,枪支被南阳知县文策扣留,武装起义计划失败,清政府驻宛总兵谢宝胜大肆搜捕革命者。杨鹤汀及时隐蔽,得以幸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成功。1912年1月,新野人马云卿在武汉组建了“河南旅鄂奋勇军”(以下简称奋勇军),挥戈北上,连克新野、邓县,直逼南阳县城。
杨鹤汀为早点光复南阳,联络社会贤达,多次面见谢宝胜,申明利害,施以压力,迫其停止抵抗。
革命军威所致,加上杨鹤汀等的再三敦促,1912年2月18日,南阳知府徐承焜仓皇出逃,2月19日,南阳知县文策砸开北城门亡命而去。谢宝胜乘马出东门狼狈逃窜,至方城县自杀,奋勇军光复南阳。
马云卿首先向武昌通电告捷,并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建立革命政权。
“1912年2月20日,杨鹤汀被革命军任命为‘南阳知府’。任职后,他不负众望,出示安民告示,政令一新,并镇压了一批罪恶昭著的坏人,抄没了一批土豪财产,赈济了一些贫苦市民,民众皆大欢喜。”《河南文史资料》记载。
不久,南北议和,袁氏当国,奋勇军被改编,统领马云卿被杀害,杨鹤汀出于义愤和反袁,力辞知府,弃官而去。
实业救国“种树养蜂”
与职业革命者不同,杨鹤汀投身革命,辛亥后反袁,国民党清党时又被清,虽做过南阳知府、洛阳知事,但对政界十分厌恶。他常给子女讲:“要学一技之长,靠混党饭最没出息。”
失望于政治后,他走上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之路。事实上,这也是当时一大批报国无门的爱国知识分子所走之路。
杨鹤汀先后在开封创办织布工厂,自任厂长。1931年,又与南阳籍留法归来的著名教授、农学家冯紫岗一起创办南阳李华庄农林场,引进烟台苹果新品种,使南阳人抗战前就吃到香甜的烟台苹果。
“我记忆最深的是,父亲从外地运来几十箱意大利蜂,请来两位养蜂师,传授科学养蜂法,还购置了摇糖机、制巢础机,几十箱蜂就放在赵营村自家院里。”杨鹤汀的儿子杨廷桢告诉记者。
当时南阳一带都是自养土蜂,蜂体小,产糖量低,管理方法落后,自从杨先生引进意大利蜂后,南阳一带开始推广这种优良蜂种,原来的土法养蜂也改为分箱养了。
办了这些利乡利民的事,杨先生自己却两袖清风。妻子常笑他“鼻上有两个豁,只会花钱,不会理财。”
办“自治”不惧威胁
杨鹤汀还在开封创办河南农业专科学校。1908年3月创办南阳公学,附设简师,校址在东关书院,此校今为南阳一中。1926年,他又应董作宾(南阳籍古史学家、甲骨学家)之请,创办了南阳女中。
“当时办女学非常困难,开办时先借张中孚之宅作校舍,只招来十八个学生。后又迁了两次。女子上学社会风气不容,父亲让三个女儿廷宜、廷宁、廷寓都入了学,以后还都受了高等教育。当时社会上评价他:‘杨老先生哪都好,就是让姑娘们不出嫁,只是上学,不好。’”
为办好学校,杨鹤汀到上海购置图书仪器,从外地聘请优秀教师到校任教,家中好些家具都抬到学校用。1929年,南阳大旱,街上到处是抢馍的。南阳女中全体教工忍饥从教,杨鹤汀在诗中写道:“骚首何须问碧穹,大兵之后必年凶。每逢艰苦愈振奋,枵腹无人不从公。”
杨鹤汀除了办实业与学校,就是办地方自治了。1932年前后,全国不少地方实行了地方自治。河南镇平、内乡、邓县、淅川四县也由别廷芳等人办了“宛西自治”。南阳县自治,为首者就是杨鹤汀和朱肇生。
南阳县办理自治,主要任务是:重新丈量地亩,核清各乡人口及土地数量,作为合理摊派依据。团练武力,以防匪患。
重新丈量土地,触动了蒙瞒地亩的豪绅地主利益,他们张贴无头帖子,声称“杀猪(朱肇生)宰羊(杨先生)”。杨鹤汀并不畏惧,该做什么依然要做。
后因国民党高官刘镇华和刘峙有矛盾,支持杨鹤汀办自治的刘镇华离开南阳后,刘峙软禁了杨鹤汀。杨鹤汀后来脱身,就到转任安徽省主席的刘镇华那儿去了。
1935年秋,杨鹤汀次子杨廷宾和王正朔、王正今、曹云阁等中共地下党员,在南阳从事革命活动,得到他的多方关照和掩护。
这一时期,杨廷宾还在父亲全力支持下,为鲁迅拓印南阳汉画。
1937年抗战爆发,杨鹤汀满怀爱国激情,回校动员女中学生投笔从戎。之后他目睹时局,痛心疾首,感叹“空怀一片报国志,无兵无权谈何易!”
次子杨廷宾奔赴延安后,杨鹤汀十分欣慰,写下:“万物纷纭天地间,方知松柏耐岁寒。樗木偷生岩穴下,心随桃李仰高山。”
1942年,国民党在南阳大肆逮捕共产党,杨鹤汀抨击当局:“一派胡来!”国民党党部要他登记国民党员,他申明:“我早已被清党,不是党员了。”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他欣然出山,就任国民党南阳县参议长,在中共影响下,做了不少好事。但因不与贪官污吏合流,1947年初,辞去南阳县参议长之职,离开家乡,赴南京长子杨廷宝处。
在南京,他看到了国民党的崩溃,他的《责国民党》七绝写道:“一党专政念余年,正是全权建国天。空唱三民好主义,行不努力徒枉然。”
晚年致力“岐黄术”
杨鹤汀晚年寄居金陵,致力于岐黄事业。事实上,这也是他年轻时兴趣所在。
1938年,为避战乱,杨鹤汀曾在内乡马山口镇住过好几年,在那儿他种植中药材,常给民众看病。他发现患胃病的人多,仔细观察后,他认为这与当地人大量吃红薯、玉米致胃酸增多有关。
“在马山口时,找父亲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他开的药单,药师们一见便知,原因是药味少又多是普通便宜的药,但切中病情用药得当。”杨廷桢道。
为弘扬祖国医学,杨鹤汀把医圣南阳张仲景的两部巨著用白话歌诀译成《伤寒论浅歌》和《金匮浅歌》,并作两序,便于后人学以致用,有功于中医学之继承与普及。
作为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老人,对比之下,杨鹤汀对共产党十分赞佩。抗美援朝时,他的长房长孙杨士莪参加了海军、长房次孙杨士芹参加了空军。他虽古稀,但壮志不已,曾申请加入抗美援朝医疗队,他在诗中写道:“我生七十六年春,敌友双方认识真。抗美援朝申正义,保家卫国是当仁。海空孙辈已投效,医疗队中愿步尘。为问从军志所在,快驱强寇安邻。”
1961年9月,杨鹤汀病故于南京,享年八十四岁。1994年,骨灰迁回南阳卧龙墓园。(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