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厚重河南 繁体  简体
·台湾往大陆打电话怎么拨号?
·大陆游客赴台游必知事项
更多>>>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08月30日
·固始根亲文化节
08月30日
·开漳圣王陈元光
08月30日
·闽南人根在河洛
08月25日
·闽台文化根在河洛
08月25日
·台湾根在固始的显现
08月25日
·海霞 ·刘国梁 ·刘震云
·魏巍∶一篇文章成经典 ·任长霞∶一道长霞映青天 ·二月河:大作家仍居农家小院
·邓亚萍∶一方乒案铸巨人 ·常香玉∶一腔清音成流派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科圣”张衡 ·“医圣”张仲景 ·“商圣” 范蠡
·“画圣”吴道子 ·“乐圣”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朱载育 ·诗圣 杜甫
·哲学大师 老子 ·志行高洁 庄子 ·思想家 墨子
更多>>>    
黯然退场:一代枭雄魂归安阳

“从洹水‘隐者’到立宪皇帝——辛亥之后的袁世凯”系列15
2011-08-24 08:53:15
华夏经纬网

  

袁世凯墓冢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称帝,袁世凯自以为是为国家找到了一条稳定的道路,事实证明,他想得太简单了。

  首先表态反对抵制的是梁启超、蔡锷师徒,一文一武。梁启超在上海刊出《异哉所谓国体问题》一文,洋洋洒洒,在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蔡锷则在云南通电全国,起兵讨袁。

  1915年12月26日,蔡锷组织护国军向四川、广西进攻,护国战争爆发。

  以前总说,护国运动人心所向,所向披靡,将袁大头气死在金銮殿上。人心是否所向我不知晓,但所向披靡有点夸大其词。

  “二次革命”时,五省独立,南方革命军拥兵十几万,而此时护国军不过数千人,刚开始,蔡锷率军入川,还颇顺利,一个月就打到叙府(今宜宾)。

  随后,袁世凯调兵遣将。曹锟坐镇重庆,与蔡锷交战,后北洋军增兵到3万,蔡锷败退。蔡锷的披靡就到此为止了。

  随后,四川督军陈宦指挥部队夺回叙府,双方相持不下——北洋军的优势也到此为止了。

  蔡锷饷械不济,无法进军,而北洋军不反攻,是因为曹锟和陈宦在与蔡锷私下谈判:如何共同对付袁世凯。

  辛亥革命时的一幕又上演了,不同的是,当年老袁忽悠满清皇帝,现在是他被部下忽悠。

  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北洋军阀个个拥兵自重,都学会了当年老袁“挟寇自重”这一手。蔡锷的护国军已经显露颓势,而前线的北洋军却按兵不动,更让袁世凯悲催的是,拥兵数十万的北洋军,他居然抽调不出更多的部队投入四川前线。

  前线的曹锟、陈宦阳奉阴违,后方的段祺瑞、冯国璋、张勋拒不奉诏,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公开化了。

  几度“削藩”,遭到地方军阀抵制

  对于北洋军阀势力的快速膨胀,袁世凯并非没有察觉。

  1914年5月,袁世凯在北京设立了一个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将云南的蔡锷调到自己身边,任命他为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制约陆军总长段祺瑞。这引起了段祺瑞的反感,后来段听说袁世凯准备以蔡锷取代自己,大怒,主动撂挑子不伺候了,在北洋内部引起轩然大波。袁世凯为了平息众怒,不敢再重用蔡锷,只能请北洋老将王士珍出山,继任陆军总长。袁世凯“掺沙子”改造北洋军的第一步失败了。

  据《北洋史话》的记载,在“二次革命”还在进行的时候,袁世凯就有了要“废督裁军”的计划。袁世凯的设想是第一步将全国划为五大军区,把大军阀放到军区长官的位置上,压制小军阀;第二步利用小军阀的集体力量对付大军阀,再把五个较大军阀调到中央,夺去军权。

  但计划还没最后决定,各地都督已经听到了风声,大小军阀集体反弹,或密电、或通电,甚至威胁要兵变制造麻烦。

  袁世凯不得已改变办法,于1914年提出“军民分治”的办法,将都督改为将军,设立民政文官巡按使管理各省。但这个办法未能贯彻实行,由于军阀势力太大,各地巡按使要么成为军阀的私党,要么由军阀兼任。

  袁世凯几次“削藩”努力,都归于流产。

  撤销帝制,83天皇帝梦终到醒时

  袁世凯最终帝制失败,究其原因,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袁世凯的帝制不得民心,这点无疑是对的,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也不得官心、军心。

  袁世凯称帝,文臣武将,很多人都想立拥戴之功,做从龙之臣。但老袁称帝之后论功行赏,没几个人满意的,封了侯的觉得自己该封公,封了伯的觉得自己该封侯,文官闹辞职,武将闹独立。

  蔡锷西南振臂一呼,各地军阀都觉得时机到了。袁世凯调派部队,各路军阀开口就是要饷要枪,饷枪到手又找各种借口按兵不动。

  1916年3月18日,冯国璋、汤芗铭、朱瑞等五省将军通电,要求取消帝制,惩办祸首。袁世凯连忙托人请段祺瑞出山主持大局。段祺瑞居然提出“取消帝制、宽容叛军”几项条件——这和当年袁世凯在安阳向清廷开出的条件大致无二。

  历史真会开玩笑。

  随后,前敌统帅曹锟、四川督军陈宦、湖北都督王占元纷纷通电,要求取消帝制。五国驻华公使也劝告袁世凯“缓办帝制”。

  3月22日,袁世凯发布《撤销帝制的大总统申令》。

  83天,一梦终醒。

  身后治丧,礼仪近似皇帝规格

  众叛亲离,在宣布退位之后,袁世凯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下来。

  但“滇乱”没有终止,冯国璋等军阀依旧不买账,电报往来,要求袁世凯下野。

  众叛亲离,袁世凯再也没有能力和体力去争斗了。

  1916年6月5日,袁世凯在病中将徐世昌、段祺瑞找来,把大总统印交与徐世昌,让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之后昏迷不醒。第二天早晨6时许,袁世凯病逝,享年58岁。

  由于袁世凯死时仍是民国大总统,中央政府仍按在职总统规格治丧。黎元洪下令拨款50万元为治丧费,通令全国下半旗27天,文武百官、驻京部队一律佩戴黑纱致哀。

  6月28日,出殡,用的仍然是近似皇帝的规格:棺罩以黄缎绣龙,抬棺在新华门以内为32人抬小杠,出新华门则用80人大杠。送殡路途:怀仁堂出新华门,经天安门向南过中华门、正阳门,至前门车站,全路黄土垫地。黎元洪率文武在新华门行礼,由警察、陆海军仪仗队共2000人组成队伍护送,甚为壮观。

  袁世凯灵柩由火车运到安阳,葬于洹水之北,是为今天的袁林。

  袁林,我先后去过三次,每一次去的感觉都不一样。

  第一次纯属观光,兴致颇浓,只为游览。第二次是采访“彰德秋操”,漫步思考,甚为感叹。今年6月再次探访,省去了其他步骤,直接到袁世凯的墓冢前静坐片刻,五味繁杂。

  袁世凯的墓冢是西式建筑,墓冢前有碑亭一座,写着“大总统袁公世凯之墓”九个字,系徐世昌手笔。从外表看墓冢,是清一色的青白石,分三阶垒成。墓台之上有石柱铁门和祭祀用的石桌。墓冢呈半圆状,直径17.33米,系用青石围砌,上敷黄土。据说,整个墓台部分,是比照美国总统格兰特濒河庐墓的形制建造的。

  在安阳当地,一直有这样的传说:袁世凯临终前密令儿子,墓冢建好后看见穿红衣服的人格杀勿论,同时他又命令凡是修建墓冢的工匠一律穿红色衣服,所以当年为袁世凯建造墓冢的工匠都全部被杀成了陪葬者。

  对于这种民间掌故,大家都一笑了之。类似故事可以嫁接到中国任何一个皇帝身上,而袁世凯恰巧是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即位在前)。

  悲剧枭雄,终究被时代所抛弃

  袁世凯当皇帝是不是悲剧?

  是。

  袁世凯该不该当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梁启超和冯国璋有过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袁世凯实行帝制,错在时机不对。如果“内治修明之后,百废俱兴,家给人足,整军经武,卧薪尝胆,遇有机缘,对外一战而霸,受兹大宝,传之无穷”。(《近代史资料》)

  梁、冯的说法,或许有道理,但我不敢苟同。从专制走向共和,民智一开,哪儿有开倒车的道理?这是大的层面,就现实而论,辛亥之后,所谓中华民国,从某些层面来说只是“官国”。处于底层的老百姓对于最高统治者是总统还是皇帝感触不深,而且也无从选择,从共和体制改为帝制,触动最大的恰恰是既得利益阶层。

  辛亥革命,一大批政客、官僚、军人脱颖而出,掌控各地军政大权,他们中既有革命党人,也有立宪党人,可能更多的是北洋军阀,他们成为辛亥革命后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团。

  即使袁世凯当了终身总统,那也有死的一天,尽管袁世凯的继任总统是推荐的,但理论上冯国璋、段祺瑞这些人都有被推荐的可能,所以袁世凯搞终身总统,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是不大反对的。但如果实行了帝制,那段、冯等北洋军阀再也没有当上国家元首的可能,他们上升的空间就被彻底堵死了,他们的利益无疑受到了损害,所以对帝制反对最激烈的,恰恰是袁世凯最倚重的北洋军阀。冯国璋后来说得很通俗,“以前是老兄弟,以后就成了跪着的臣子”,这是万万不干的。

  得不到下层民众的拥护,也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这是袁世凯的悲剧。

  袁世凯的悲剧,还在于他肆无忌惮地以政治权谋破坏法律框架,让宪政体制荡然无存。相较于革命党,袁世凯出身于旧时官僚,宪法法律意识淡薄,热衷于权谋之术。从迁都北京、逼迫内阁到选举总统,袁世凯总是以权谋之术绕着宪法走,变着法以政治利益来回避法律手续。当他在权力斗争中步步胜利时,他的北洋部下也向他看齐向他学习,跟着他学会了权谋斗争。当段祺瑞、冯国璋以权谋来回应他时,袁世凯只能选择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这也是袁世凯的悲剧。

  袁世凯最大的悲剧,就在于他看到了这是一个枭雄可以改变历史的时代,但他没有看到,这也是一个历史可以改变枭雄的时代。(大河报)

  

发表感言



    相关新闻
  ·“万民推戴”:袁世凯终于称帝
  ·逆流而动:袁世凯走向皇帝宝座
  ·权力集中:袁世凯当选正式大总统
  ·民国乱象:各方势力纷繁登场
  ·南北“暗战”:袁世凯化解“绊马索”
  ·王朝终结:南北议和的最大成果
友情链接
 
 
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络信息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