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嗣縻,行名洪马辛,字适之,号冬友,绩溪县人。1904年,胡适随其三兄赴上海求学,第二年考入中国公学,加入“竞业学会”,18岁入中国新公学。1910年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官费生,入康乃尔大学,191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哲学。1916年写信给陈独秀等人,讨论“文学革命”问题,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文章,提出白话文的主张。1917年,通过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大教授。这时胡适不但热心教育事业,而且致力于提倡文学革命,潜心研究学术史和思想史,成为我国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教育家。
“五四”时期,胡适曾参加编辑《新青年》,接办过《每周评论》,对新文化的兴起起过极其重要作用。
1928年任中国公学校长,1930年11月,就任北大文学院院长,使北大形成学术研究的风气。“七.七”事变后胡适赴南京,倡议北大等三座大学联合南迁,促使西南联合大学的成立。
1938年9月,就任驻美特命全权大使。1946年7月回国,就任北大校长。1949年4月,他告别旅沪同乡,乘船去美国。1957年11月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胡适平生对人和蔼、平易近人,对同乡人热情有礼。他是国际著名的学者,致力于文化、教育的改革,潜心学术研究,一生著作颇多,先后获得35个博士学位,为世界所仅见。
|